隨著一季度乃至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相繼出爐,擔心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議論日增。一些機構擔心,經濟將從一季度開始再次呈現逐季下滑的走勢,希望決策層加碼穩增長政策。但隨著討論深入,更多的意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勢頭正逐漸顯現,應當堅持既定方向,抓住時機,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要素投入促進增長切實轉到依靠技術創新、機制體制創新上來。
從行業、企業的角度來說,在企業效益下滑的時候呼吁政策扶持無可厚非。但是綜合國內外因素來觀察,加碼穩增長都是不可取的。與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G DP同比增速回落了0.2個百分點,這裡面既有國內外經濟周期、經濟制約因素的影響,也有主動調控的因素。出台“國五條”及地方版細則調控房地產市場以及其他一些相關規定。這些舉動利在長遠,卻也是導致一季度經濟減速的直接原因。中國當然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與其追求效益低下、矛盾越積越多的高增長,不如扎扎實實走提高效益的路子。
從當前情況來看,也沒有匆忙加碼政策的必要。雖然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是在各主要國家普遍經濟減速的背景下,一季度7.7%的增長並不差,既沒有帶來就業形勢的惡化,也保証了物價漲勢可控,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空間。而且從具體指標來看,工業利潤開始恢復,投資繼續高增長,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加,向好勢頭依然存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 D 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明顯增長,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更重要的是,隨著大量新增信貸逐步顯效,企業補庫存周期逐步到來,未來幾個季度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甚至略有回升的可能性很大。監測顯示,4月份前26天的日均發電量環比在加速增長,這說明經濟的內升動力正在轉強。
還要看到,以往那種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調控方式,效果正在持續減退。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季度以社會融資規模衡量的新增信貸月均達到2.1萬億元,創下了季度增速的峰值,但是高增長的信貸並沒有換來經濟的走強。這裡面有發展階段的問題,有政策時滯的問題,但也有貨幣在金融系統內部自循環嚴重、難以進入到實體經濟中去的問題,這正說明金融領域乃至整體經濟進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另外,年初的時候有人擔心,今年是十八大的第二年,根據歷史經驗,很可能出現投資過熱。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由於產能過剩在制造業領域內普遍存在,今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速都在持續回落。制造業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前幾年調控政策優先強調增長,沒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現在如果加碼穩增長很可能帶來制造業產能的進一步過剩,帶來資源、環境的繼續惡化,帶來效益的繼續下降,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矛盾的進一步積累疊加,最終錯失轉型良機。
穩住政策,推進改革,應當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主要方向。不久前中央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提出的宏觀政策要穩住和國務院常務會提出的推進重點領域九項改革,說明在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冷靜、理性、客觀,在大力推進改革上,積極、穩妥、主動。在國內外大環境都對中國經濟提出越來越迫切的調整要求下,我們正應該借機放慢增長的腳步,鞏固已取得的陣地,積蓄經濟發展的能量,加快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階段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