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房把三輩子的收入都掏進去了。”5月18日,依文企業集團董事長夏華和當當網董事長俞渝在“商界木蘭”年會上向任志強抱怨房價太高。任志強反問夏華:“一個房產項目從開發到最終完成要好幾年,你做一套衣服用多久?再說,胸罩那麼大一點,要好幾百塊錢,按平米算,比房子貴多了。”
任志強此番言論一出,眾人皆愕然,短短四日在新浪和騰訊微博上以“任志強 胸罩”作為關鍵詞就能搜到相關微博近10萬條,由此可見網友對此話題的極度關注。
在房價居高不下,許多人望房興嘆時,任志強發出“胸罩比房子貴多了”的論調,有人認為這“不僅輕浮,更是失當”。
任志強的此番言論,其背后的邏輯在於:做房地產的成本高,所需人力物力和時間都比做衣服、胸罩要高出許多。但這兩樣東西實際上根本沒有可比性,任志強先生只是和大家玩了一招“偷換概念”。而網友以及媒體對任志強觀點的反駁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駁:
量價標准不同,能類比?
“胸罩”和“房子”,這樣的對比從邏輯上看似正確,其實卻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兩個不同行業的不同商品,其量價的標准是不同的,胸罩的量價標准是“件”而非“平米”,商品房的量價標准是“平米”或是“套數”,正如我們不會用“一平米”黃金去衡量“一平米”的商品房的價格,同理,以“一平米”的商品房和“一平米”的胸罩去比較,也難說明商品房是貴是賤——為什麼比較單位是以“平米”,而非以“套數”去計算呢?
二駁:
投資品和消費品,能類比?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商品房並非純粹的消費品,而是具備投資屬性的。縱觀中國經濟發展史,房子一直是人們規避風險、尋求價值兌現最為有效的商品。尤其是在當代中國,住房還兼具社會保障的屬性。而胸罩是一種普通的易耗消費品,兩者雖然都適用需求定理,但是,投資品的稀缺性會破壞價格理論中效用達到最大滿足度后需求下降的假設,而胸罩作為服裝的折舊速度則很快。因此,用消費品市場來分析商品房會帶來解釋上的局限。
另外,胸罩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可以由現代制衣企業生產,也可以經小作坊制造,甚至,還可以自己縫制。而當下的房地產市場絕非充分競爭的市場。國家對土地出讓的限制,對規劃、建設許可、銷售領域的嚴格管控,都使得這一行業的門檻甚高。同時,一個高端品牌的胸罩可以賣到幾百上千元,可幾十元、十幾元甚至幾元一個的胸罩也比比皆是,這樣豐富的供應能滿足女人不同層次的需求。而在房地產市場,到處都是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商品房,尤其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我們看不到十幾萬、幾萬一套的商品房,這樣的市場供應不能滿足民眾的普遍住房需求。
三駁:
兩種營銷模式,能類比?
從兩個行業的營銷模式來看,房地產商拿地時隻需付一半土地出讓金,並且還可以延期支付﹔開發商在拿地后,建筑、建材環節,有人墊資﹔規劃、設計、策劃環節,事后付款﹔銷售環節,通過預售拿回尚未建成的房款,經紀公司銷售團隊也是在商品房售出后才能拿到佣金﹔融資方面,開發商可以通過信托、銀行輕鬆獲取貸款。所有這些,令開發商得以以小博大。而胸罩生產商卻不然,建廠房、購設備、進面料、輔料都要自掏腰包,而在胸罩銷售環節,除了批發出去的可以收回現金,若是進賣場、百貨等渠道,不僅需要繳納進場費、推廣費等各種費用,還得忍受渠道方的結算賬期。可以說,除了高端品牌,中低品牌的胸罩利潤大多為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