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虧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成虧錢大戶--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十大虧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成虧錢大戶

虧損企業佔滬深兩市9%,設備制造、鋼鐵、有色等成虧錢大戶

2013年06月03日12:55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有盈利必然有虧損。而在2012年總體“零增長”的情況下,虧損更加嚴重。

據上海証券交易所、深圳証券交易所數據顯示,滬深兩市2012年共有222家企業出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比例幾近9%,相比2011年的6.51%(153家)、2010年的4.89%(102家),虧損面繼續放大。

綜合數據顯示,200多家虧損企業中,包括華銳風電、億晶光電在內的電氣設備企業有14家,包括昆明機床、華東數控在內的通用機械企業有12家,包括*ST韶鋼、新鋼股份在內的鋼鐵企業有11家,包括*ST二重、振華重工在內的專用設備制造企業有9家,包括中國鋁業、*ST鋅業在內的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企業有9家,包括雲天化、昌九生化在內的化學制品企業有9家,包括*ST祥龍、山東海化在內的化學原料企業有8家,包括中興通訊、*ST科健在內的通信設備企業有6家,包括*ST遠洋、*ST鳳凰在內的航運企業有5家。地產行業也在此顯露出其差異化的現狀,在虧損企業中,有*ST玖龍、*ST珠江等9家地產企業,不過他們的淨利潤虧損最多不超過2億元,排名集體靠后。

此外,200多家虧損企業中,“披星戴帽”的企業達到47個。

很多在2012年上市的“次新股”拖累了整體業績。據統計,156家2012年上市的“次新股”中,還有59家淨利潤出現了同比下降,其中25家降幅超過30%。

鋼鐵、航運、有色等行業的國有企業成為虧錢大戶,其中,鋼鐵行業是“重災區”。有分析人士表示,上述幾個行業在2013年或仍難擺脫虧損的局面。

虧損十大上市公司:鋼企佔一半,三家二連虧

2012年A股十大虧損公司依次是:*ST遠洋、中國中冶、中國鋁業、*ST鞍鋼、馬鋼股份、山東鋼鐵、安陽鋼鐵、*ST鋅業、華菱鋼鐵、*ST二重。

與2011年十大虧損公司對比,*ST遠洋、*ST鞍鋼、*ST鋅業均是“二進宮”。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由於一些國有企業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公司股票在年報披露后即“披星戴帽”,如中國遠洋現為*ST遠洋、鞍鋼股份變為*ST鞍鋼。

從行業分布來看,位列虧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鋼鐵業5家,佔據了半壁江山。另外,通訊設備制造業的中興通訊,因為2012年快速突破部分重點運營商及市場而採取的較為激進的市場策略,以巨額虧損位列虧損榜第11位。

從企業屬性來看,在前十大虧損公司中,央企佔據了一半,分別為*ST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ST鞍鋼和*ST二重,合計虧損額超過300億元。

其中,*ST遠洋繼2011年淨虧104.48億元成為“A股虧損王”之后,在2012年再度蟬聯這一稱號,淨利潤再虧95.59億元,從而成 為A股“史上最大ST股”。相比*ST遠洋的續虧,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2012年都是首虧。

對此,中國鋁業表示,由於受鋁價下跌影響,公司自產電解鋁銷售價格(全年平均)下降幅度為7%左右,導致主營業務毛利同比下降約 66億元,下降金額佔毛利同比下降總金額的95%,且公司期末鋁價較上年末大幅降低,使得存貨跌價准備計提數高達15.11億元,較2011年度大幅度增加﹔中國中冶則稱正在通過各種辦法扭轉局面,以防“披星戴帽”。

除上述虧損前三外,*ST鞍鋼、*ST二重、*ST彩虹、S上石化、天威保變、*ST長油、振華重工和藍星新材等一批央企或央企所屬上市公司2012年的虧損額均超過了1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虧損大戶。

虧損背后:越補越虧?

面對虧損,企業多將巨虧原因歸結為行業與市場問題,但對於國有企業“榮登”虧損排名前列,投資者有話說:為什麼拿著財政補貼的企業卻陷入了“拿錢—利潤下滑—虧損—暫停上市”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在所有獲得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中,最大的“贏家”當屬“兩桶油”。兩家公司的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去年分別獲得補貼94.06億元和28.14億元。而在2011年,中國石油就以67.34億元奪得當年的“補貼之王”稱號。

三大國有航空企業也是獲得政府補貼的常客。2012年,包括中國國航、東方航空以及南方航空在內的國有三大航空公司,再次獲得了共計超過40億元的政府補助,而且補貼數額均超過2011年,但淨利潤卻普遍出現了下滑。

與上述國企相比,一些國企即使有政府補貼相助,依然沒能擺脫虧損的尷尬。比如*ST遠洋、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三大央企獲得的補貼數額達到22億元,但三家企業的累計虧損額高達247億元。

此外,雖然近兩年各地政府加大了對鋼企的財政補貼,但大多數鋼鐵企業也沒有逃脫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厄運。

對於上市公司的補貼依賴症,業內人士認為,出於對企業發展的方向性引導和扶持,可以採取適當的財政補助,但如果明顯偏離預定軌道,尤其是在年底集中下發的各種補貼或補助,無法排除為本地上市公司粉飾業績的嫌疑,而濫發補貼不僅造成財政資源的配置浪費,也無益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並有損公平競爭。 

(責編:羅知之、劉陽)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