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總需求不足 是否降息引爭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總需求不足 是否降息引爭議

2013年06月12日08:3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手機看新聞

  未來是否降息引爭議

  ■受訪人

  張俊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宗 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李義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

  ■見習記者 陳婧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5月份經濟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1%,比4月同比漲幅回落了0.3個百分點,CPI環比下降0.6%。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PPI,在4月份創下去年11月以來半年的新低后,在5月份繼續同環比雙降。其中同比下降2.9%,環比下降0.6%。

  對此,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然乏力、總需求不足,通脹壓力並不是太大。但是對於今后是否會降息,專家持不同觀點。

  產能過剩未有緩解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當前PPI較低,意味著產能過剩的狀況並未有效緩解。但從總體上看,通脹壓力不是太大,處於可控范圍。 “經濟增長壓力偏大,穩增長還是目前突出的任務。 ”宗良說。

  國家信息預測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日前對媒體表示,PPI持續15個月下跌,且5月降幅進一步擴大,表明工業品供過於求的情形嚴重。

  他解釋稱,我國此前一輪為提振經濟做出的大規模投資,雖然在短期內起到了拉動需求的作用,但當投資帶來的供應增長問題顯現出來后,產能過剩的矛盾就愈發突出,“所以用投資來擴大內需實際上是飲鴆止渴。”不過他也指出,“目前中國CPI仍保持在2%之上,還談不上存在通縮風險。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目前投資增速趨緩,消費出現回落,致使5月CPI回落。此外,供給產能過剩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制造業和重化工業蕭條較為嚴重也是導致價格總體比預期偏弱的核心原因。

  主張降息的原因

  CPI、PPI雙雙回落,未來國內是否降息備受爭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室主任張俊偉研究員主張降息。他認為,降息不僅是維持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需要,也是緩解地方政府財務壓力的需要。

  目前我國PPI為-2.9%,而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為6.3%,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在9%以上。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很少有企業能承擔這麼高的財務負擔。從大的方面講,企業沒有了生產積極性,也就不會有穩定的就業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在工資性收入(穩增長、促就業)和財產性收入(提高居民存款利息收入)之間,我們隻能權衡利弊,使決策的天平向工資性收入傾斜。不僅如此,由於美、日等國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國與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高額息差,也是導致大量資金流向中國“套利”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貨幣政策靈活性、適時降息,不僅是維持市場信心,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也是遏制國際金融投機活動的需要。張俊偉對本報記者這樣說。

  張俊偉還認為,在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來源於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經濟周期變化的影響,而土地財政、房地產繁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去年底財政部出台措施,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平台貸款﹔再加上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許多地方土地出讓金收入顯著下降。賣地收入沒有了,依托在賣地收入上的銀行貸款也沒有了,而追求跨越式發展的內在沖動和外在壓力依舊,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許多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非銀行渠道融資來籌集資金、乃至避免債務違約。這樣做不僅增加了財政風險,也抬高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適度降息無疑也是有利於緩解地方政府財務壓力。

  “目前,我們談降息,既包括降低存貸款基准利率,更包括降低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是銀行資金的邊際成本,是金融市場運行狀況的指示器,它的變動對於金融市場的運行具有更加直接的引導意義。 ”張俊偉如是說。

  宗良認為,在降息的同時,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改革。 “最近趕上市場資金比較緊張,央行應該針對目前市場狀況,採取比較靈活的措施,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化,從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宗良補充道,同時,改革切忌過於激進,應當謹慎對待存款利率的調整,力求平穩推進利率市場化。

  不宜輕言降息的理由

  也有專家認為,目前不宜輕言降息。

  范劍平認為,如果需要訴諸降息的手段啟動經濟,必須同時嚴控房價。因為一旦流動性增加,在當前土地價格和房價飛漲的背景下,可能會有更多的資金涌入房地產領域,反而不利於振興實體經濟。

  劉元春指出,目前來講,貨幣政策對於價格的下行不宜做出過度反應。原因如下:首先,核心CPI相對穩定、就業數據不錯﹔加之去產能和去庫存這一過程並非政策調整可以逆轉﹔此外,目前流動性本身較多,核心的症結並不在於流動性的多與少,而在於流動性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性在弱化,金融扭曲和資源配置導致目前投資信心、投資空間出現嚴重問題。“要想走出目前經濟復蘇乏力的環境,應當真正啟動第二輪改革,改變產能過剩背后的體制性原因。 ”劉元春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表示,不主張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要想經濟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增長,必須有產業支持,而不是依靠‘膨大劑’。 ”李義平說。擴大刺激經濟隻能帶來短期的繁榮,應該實施非常平穩的貨幣政策,讓市場去解決問題可能好一點。

  ■聲音

  @華生2010:CPI平穩,經濟不振,人民幣升值,利差刺激熱錢涌入,央行應當降息了。我們不能因房地產市場綁架整個國民經濟。房地產市場也亟須從笨拙低效的行政調控轉為真正有效的經濟手段。

  @連平:CPI與PPI的持續正負背離反映了流通領域價格偏高與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這不利於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當前政策面臨兩難:放鬆政策擔憂居民物價上漲、收緊政策導致原本疲弱的生產活動進一步遭受壓力。因此有必要著力改革和發展流通領域、消化部分傳統行業過剩產能、加大必需消費品供給。

 

(責編:李棟、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