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收入分配改革何來同工同酬?--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沒有收入分配改革何來同工同酬?

鄧海建

2013年07月01日07:59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視頻】一批新規今天起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將“同工同酬”

沒有收入分配改革何來同工同酬?(網絡配圖)

    7月1日起,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將正式實施。新政最大的亮點,就是明確規定了“臨時工”享有與用工單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權利,並賦予人社部門依法開展經營勞務派遣業務行政許可的權利。(6月25日《南方日報》)

  干一樣的活兒,拿一樣的報酬。這是最起碼的勞動公平訴求。但即便是這樣的底線要求,在現實中還是會遭遇養老金一樣的“雙軌制”。在這樣的分配規則下,勞動要素不再是唯一的依據,基於人身關系的“背景”或“身份”反而成分配規則的主流。可以說,同工不同酬比同命不同價更要惡劣,它的傷害面更廣、持續時間更長。

  法律是兜底社會公平的最后防線。2012年,實施近5年的勞動合同法進行首次修改,再次強調“同工同酬”,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但問題是,以為法律這麼規定了,紙上要求就能兌現為現實利好,這顯然過於天真。《勞動法》早就明確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這話有用嗎?“徒法不足以自行”,應然的事情從來不等於必然發生。中國的“臨時工現象”,其實也是對同工不同酬的最好詮釋。

  事實上,工酬分裂的重災區,一般不再民企或外企,恰恰在國有或企事業單位,有編制和無編制的,正式和臨時的,單位聘用和部門聘用的……眾多的身份管理帶來了眾多的分配規則。真要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隻有從國企或企事業單位做起,身先士卒,打破陳規,逆轉“一企多制”或“一崗多制”,逐步以崗薪制代替身份等級制,才能真正紓解大家對工酬公平的疑慮。

  就此而言,如果沒有前置的收入分配改革“打底”,同工同酬就不可能從紙上畫餅中走出來。今天,公眾之所以對新法中的同工同酬鮮有信心:一是因為國企及企事業單位分配格局根深蒂固,養老金“雙軌制”都不能及時轉身,利益權重更高的薪資福利能回歸公平嗎?二是在不少企業,同工不同酬儼然成為“縮減成本”的通行法則。有數據顯示,我國勞務派遣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13%。這一比例,在其他國家多數不會超過5%。有的企業派遣工佔全部用工的比重高達70%以上,好多企業長年使用派遣工。如此多的數量、如此高的比例,法律真要執行,不會重蹈“勞動合同法”當年的覆轍嗎?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這種700萬左右的勞動力供應格局,近年還將篤定持續下去,在實體經濟與營商環境未有明顯好轉的背景下,“零薪酬就業”都能堂而皇之屢見不鮮,僅僅靠法條的修改,能換來薪資格局的根本改觀?

  沒有人質疑修法的善意初衷,但解決工酬對等問題,第一步還是繞不過大幕待啟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責編:喬雪峰、李海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