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油價上調,發改委得承受壓力!這次拿奶粉、高價藥開刀看,贏得老百姓一片叫好聲。洋奶粉和進口藥一直是國人心頭痛:眼睜睜看著它大把掙錢甚至年年抬價,咱還不能說再不用了!誰叫人的產品質量過硬、專利技術多呢。
雙管齊下幾乎在同時進行:這邊廂約談雀巢、惠氏等“洋品牌”奶粉企業,開展反壟斷調查,那邊廂針對藥品的成本專項調查中,跨國藥企數量接近一半。意外的是,面對雷霆萬鈞的行動,無論奶企還是藥企,態度都一致地積極:多家洋奶粉企業應聲降價、藥企也表示絕對配合。去年發改委就曾砍過外企藥價,當時輝瑞公司對本報回應稱:降價屬常態,完全可接受。
在筆者看來,不少外資藥的確研發費用高、享有專利權,但在中國享“超國民待遇”不是一天兩天了。不過現在,有的專利保護期眼看要過了,之后還得老老實實地降價放低身段博生存。而且發改委之前砍價時,對方立馬接受,說明其降價空間還挺大。中國市場用藥基數大,如想深耕基層醫療機構,高利潤完全可以再讓點出來。
議價能力強不代表不能議價,很多原研藥在中國售價比國外高,其說辭卻全然解釋不通,部分外企稱降價會導致產品質量安全存隱患更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托詞,難道高價才是用藥安全保障?
發改委,您面向價格畸高消費品的砍價鐵腕,請來得再猛烈點吧!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如果終端感受不到實惠,咱還得接著反映披露!“漫天要價,就地還價”的買賣博弈還真不隻在地攤上存在,還請發改委幫著咱“錙銖必較”一番。
除此之外,“國貨們”也請加油,產品信心培養難、摧毀易。無論姓中姓洋,“馬拉鬆”長期競跑下來,性價比高者才會贏得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