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情8家門店停止經營 高端餐飲止損求生--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湘鄂情8家門店停止經營 高端餐飲止損求生

2013年07月17日07:50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轉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壓力,但轉型需要時間,初期效果也不會太明顯,自降身價、調整經營模式的餐企能否成功搶得市場份額,還是未知數

  李錚是江蘇常州某大型酒店大堂經理,去年的月收入上萬元,而今年半年以來,酒店生意大不如前,李錚的工資也降到了5000元。收入直線下降,他開始另謀出路。李錚所經歷的,只是當前高端餐飲生存環境遭遇拷問的一個縮影。

  《國際金融報》記者日前調查發現,受到房租、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中央“三公消費”等影響,高端餐飲消費市場一片蕭條。為此,一些餐飲企業以裁員或關門店來應對危機。7月15日晚,湘鄂情發布公告稱,董事會臨時會議決定,停止旗下8家門店的經營,並授權經理層全權辦理承包經營、退組等事宜。目前湘鄂情共有直營店27家,加盟店9家。

  淨利潤降三成

  根據湘鄂情公告,停業的幾家店分別是北京的西南四環店、南新倉店、萬泉河店、南京閱江樓店、西安店、鄭州店、拉薩店、上海亞太店。這些門店均為湘鄂情100%控股。公告稱,這些門店停止經營后,湘鄂情初步估算一次性損失共計8000多萬元至1.1億元,主要集中在房租方面的損失,以及裝修等長期待攤費用等方面。

  此外,受經濟增速下、提倡節儉風以及禽流感沖擊等影響的高端餐飲,業績也亮起了“紅燈”。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15日,湘鄂情、西安飲食、全聚德、唐宮等多家餐企發布了首虧、略減、續盈的業績預警公告。其中,湘鄂情上半年的淨利潤最大變動幅度為負413.8%,上半年淨利潤為虧損1.6億元至2.4億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達7648萬元﹔全聚德上半年營收下滑6.52%,淨利潤同比下滑31.6%﹔西安飲食雖然預告淨利潤增長13.9%,但是,其業績增長的原因則是依靠出賣資產所得。小南國7月12日發布盈利預警稱,預計截至6月30日的6個月未經審核的淨溢利和去年同期相比,將明顯下滑。

  《國際金融報》記者從上海餐飲行業協會獲悉,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增幅創下十多年來新低,其中中高端餐飲下滑更嚴重。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告訴記者,上半年,上海餐飲行業收入降幅達10%,其中,中高端餐飲降幅達20%。“上海餐飲企業中,中高端集中度較高,業績影響較大。”

  多重因素施壓

  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全聚德方面回應《國際金融報》稱,主要原因是公司上半年受市場環境影響,高端接待業務有所減少。另外,4月份北京出現的首例H7N9禽流感疫情,也對公司經營產生了較大影響,以上雙重因素疊加,使公司上半年經營業績出現下滑。

  而定位於高端餐飲服務的湘鄂情公開透露,今年公司將調整經營政策,降低人均消費水平,停售高價菜,取消廳房服務費,不設最低消費和酒水平價銷售等。

  “拿全聚德以禽類發家的企業來說,由於深受家禽類感染病毒影響,在風險系數中要高於其他餐飲企業,上半年發生的禽流感疫情事件則是鮮明的例子。”和君咨詢合伙人閆強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聚德一直走的是中高端路線,以高端餐飲業務為主,但是中央提倡節儉風之后,這部分業務嚴重縮水,未來的出路隻有轉型。

  江蘇常州夏苑老鵝骨頭王總經理吳海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高端餐飲店經營問題嚴重,原來經營狀況好的還能暫且維系,經營狀況不好的和剛投資新建或裝修的大型高端餐企,日子更加難過,有些則面臨難以支撐的困境,要麼關門歇業,要麼就改行。

  痛苦的轉型

  閆強表示,在大環境繼續下行的背景下,餐企隻能謀轉型,或採取下沉策略,或往上游產業鏈發力。與此同時,寒冬下,餐企上市求援也是希望渺茫,即便上市了,也很難獲得好的發行價。外界稱,去年,通過港交所聆訊的俏江南,截至目前,公司還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計劃也是一再擱淺。

  記者注意到,當前一些中高端餐企開始往產業鏈上游走。公開資料顯示,小南國近日宣布1000萬元注資從事食品保鮮技術——“低溫快速微凍技術”的上海華晶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華晶農業公司董事長韓永苗表示,公司以獨家擁有的微凍技術與小南國合作,可以幫助小南國提高食材保鮮時間,降低上游食材採購成本。小南國董秘冷怡佳向媒體透露,小南國往上游產業鏈走,包括購買供應商股權、與上游供應商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採購成本,抵抗行業寒冬帶來的沖擊。

  記者發現,面對經營業績下滑的境況,眾多高端餐飲已經開始走“親民路線”。“高端餐飲店投資高,短期內很難獲得投資回報,對資金依賴大,在轉型期運營起來肯定有麻煩,正所謂‘船大難調頭’。”吳海軍建議,高端餐飲應該取消包廂費,而且不設定“最低消費”,消費者自帶酒水不收開瓶費。此外,經營方式也可轉變,如發展網絡定餐、半成品餐和外賣快餐等餐飲服務模式。

  不過,業界認為,轉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壓力,但轉型需要時間,初期效果也不會太明顯,自降身價、調整經營模式的餐企能否成功搶得市場份額,還是未知數。

(責編:郝帥、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