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這是黨中央首次從方針政策層面明確強調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的重要性。
什麼是職業經理人?當前我國職業經理人發展情況如何?我們要建立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是什麼樣的制度體系?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職業經理人協會會長洪虎。
什麼是職業經理人?
職業素養是核心,許多“打工皇帝”夠專業,但不夠職業
一提到職業經理人,人們就會想起不少著名的“打工皇帝”。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能夠受雇於企業當經理的人就是職業經理人,可洪虎不這麼認為。
“職業經理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專業知識,二是專業能力,三是職業素養,其中職業素養最關鍵。隻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人,隻能叫專業經理人。隻有在前者基礎上還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形成了職業特質,才能被稱為職業經理人。”洪虎說。
職業經理人的產生,是新的社會分工催生新的社會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而職業經理人的定義,也正來自於業主的需求。洪虎介紹,業主和企業選擇職業經理人,最重要的是為人是否忠實可靠、工作是否盡職盡責、能否與雇主保持融洽穩定的關系,而這些都包含在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素養當中。在中職協的調研中,就不曾一次遇到這樣的經理人——經營業績不錯,但是經常跳槽,有的甚至8年換了6家企業。“以職業素養的標准來衡量,這些經理人最多隻能算是專業經理人,算不上職業經理人。”洪虎說。
依據中職協的定義,職業經理人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人:一是企業的頂級雇員,二是企業的核心高管,三是人才市場能夠配置的具有職業特質的企業高端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既包括已經擔任企業經理職位的實現了職業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也包括已經職業化、市場化的具有社會認可的職業經理人資質、謀求擔任企業經理職位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
從職業化的要求看,職業經理人必須是實現職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即比較長時期地從事企業經營管理職業,同時又具備擔任企業經理職務所需要的職業特質,以擔任企業經理為求職追求的人。
從市場化的要求看,職業經理人必須是能在人才市場上自由流動,可以進入人才市場自主擇業,可以被企業和業主自主選擇擔任企業經理職位,企業和本人雙方自願選擇,從而實現其求職和就業要求的人。
從專業化的要求看,職業經理人必須是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並經有執業資質的專業評價機構評價確認其專業資質的人。
職業經理人是否等同於企業家?洪虎認為,“企業家不是社會職業,而是泛指在企業的設立、改制、發展中有杰出貢獻的人。企業家多數是雇主,也有少數是雇員,但職業經理人隻能是雇員。”
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有多迫切?
國有企業改革需要,民營企業代際傳承更需要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是當前國內職業經理人市場的真實寫照。不少企業向中職協反映,好經理太難找。“要麼從自己接觸過的人中選,要麼委托獵頭公司選,要麼上人才市場找……可無論哪種渠道,都缺乏過硬的評價機制,我怎麼就能確認這個人值得信任、值得委托呢?”一位民營企業老板說。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對職業經理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誰是職業經理人?上哪找職業經理人?找到了,就能信任嗎?這是當前困擾國內企業的一個共性問題。
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國有資本出資人身份的確立、董事會的建立,都要求國企高管去行政化、走向職業化。“職業經理人制度將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撐。”洪虎說。
在民營企業,職業經理人更是到了影響企業存續的關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國第一代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大多已到了事業交班、尋找繼承人的時候,傳統的做法是子承父業,但許多民營企業家的子女卻意不在此。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做過一項調查,採集了182個民營家族企業樣本。結果顯示,中國家族企業家平均年齡為52歲,將集中面臨交接班問題。其中90%的企業家希望自己的子女繼承家業,可82%的子女卻不願意或者非主動接班,隻有12%的企業家子女願意接班。“10年內,預計我國將有300萬家民營企業面臨代際傳承問題,這意味著巨大的職業經理人需求。”洪虎說。
可弱小的職業經理人供應,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目前,職業化、市場化的職業經理在我國還是新誕生的職業,職業經理人是一個新的職業階層,比較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還沒有形成。洪虎認為,雖然客觀上存在著龐大的職業經理人群體,但什麼是職業經理人、誰是職業經理人、到哪裡去找職業經理人,這些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而問題的症結,正是我國尚未建立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制度。
“要培養和發展一支具有良好口碑、相當規模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就必須加快建立社會化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制度,通過制度建設推動隊伍建設,這無論是對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十分重要。”洪虎說。
我們要建立怎樣的職業經理人制度?
跟蹤評價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知識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問題,它傳遞出強烈信號:通過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快建設職業經理人隊伍,推進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配置,已經成為新時期企業改革發展的題中之義和必然選擇。”洪虎說。
當前,我國社會化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制度建設滯后,缺乏全國統一的資質評價和認証標准,致使經理人培訓評價亂象叢生,嚴重制約著職業經理人隊伍的發展。現有的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不僅與企業及出資人的需求差距較大,與職業經理人求職就業目標聯系不緊,還一度產生亂收費、濫考試、濫發証書等現象,國務院曾專門下發文件進行整頓規范。
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工作,省委組織部和省經信委比較早地進行了職業經理人評價工作的探索,對經理人素質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可就連江蘇省也只是5年培訓了5000多人,而且70%是業主兼任的經理。“這種培訓更多是在職經理人素質提升的培訓,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職業經理人的市場供應問題。”洪虎說。
職業經理人的評價是為職業經理人求職就業服務的,用人權是由業主和企業掌握,因此,對職業經理人的資質評價必須高度關注市場和出資人的需求。為了適應人才市場配置職業經理人的需要,加快建立以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知識為主體內容的社會化資質評價制度,這是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和緊迫任務,洪虎表示。
建立社會化職業經理人的資質評價制度有哪些必解之題?洪虎認為,在廓清職業經理人內涵的前提下,要明晰職業經理人的四化問題——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用職業化帶動其他“三化”,用“三化”促進職業化。同時,准確把握職業資格、執業資格和職業資質的區別,大力推動建立社會化的職業經理職業資質評價制度。
2012年6月,中國職業經理人協會正式成立,作為我國職業經理人領域具有行業管理職能的國家級社會組織,該協會正致力於創新、探索統一規范的職業資質評價制度,推進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當前中職協的工作重點是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工業和信息化產業、中小企業等。”洪虎介紹。
職業經理人的起源(鏈接)
一般認為,職業經理人最早起源於美國。1841年10月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鐵路發生了一起兩列客車迎頭相撞的事故,社會公眾反映強烈,認為私人的鐵路企業主沒有能力管理好這種現代化的企業。在州議會的推動下,對私人業主經營管理企業的制度進行了改革,確定選擇不是業主但管理能力更強的人來擔任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實現了業主身份與經理職務的分離,世界上第一位職業經理人由此誕生。后來,隨著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與之相伴隨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也逐步成熟,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種企業人事管理制度。
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我國職業經理人的雛形至少可追溯到18世紀末。早在1790年,在浙江金華蘭溪的祝裕隆布店,業主祝丹山首次委任徽商經營管理布店,實現了業主與經理職務的分離。電視劇《喬家大院》中,19世紀中葉,男主角喬致庸被稱為“東家”,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業主,而被他雇用的掌管各地商號的“掌櫃的”孫茂才等人,其實就相當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1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