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知名電商推出了多款電子禮品卡。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近來,中央紀委屢次發文,嚴禁節日期間公款送禮、吃喝等。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運用網絡交易逃避監督,而且送禮與收禮互不見面。而一些商家也看准這個“商機”,推出各種名頭的禮品冊、禮品卡,網友甚至稱這種“隱形送禮”是“給領導送禮的神器”。
據新華社
雙方不見面完成送收禮
記者近日在北京、重慶、長沙等地採訪發現,中央禁令之下,請客送禮之風有所收斂,一些高檔禮品商家反映“今年明顯不好賣了”。然而,一種名為“禮品冊”的商品在網絡上銷售火暴。在搜索引擎輸入“禮品冊”,顯示結果達190多萬條,大多是專門銷售禮品冊的網站。
記者隨機打開一家名為禮品冊網站看到,每個價位的禮品冊對應著一些商品,其中一個版本中,有單反相機、高檔煙酒等18件價值數千甚至上萬元的商品。
據一名陳姓推銷員介紹,送禮者先確定禮品檔次並付款,留下收禮者地址,網站寄給收禮者一張有賬號密碼的禮品冊,收禮者通過賬號密碼登錄網站,自行選擇禮品,之后禮品將會快遞送達。
一名銷售人員說,八項規定出台及反“四風”以來,請客送禮的風險越來越大,而用禮品冊方式送禮比較安全。這些禮品可快遞到家門口,既安全隱蔽,又投其所好。
對於禮品冊購買者單位名稱,銷售人員卻諱莫如深。“新博雅禮品”銷售人員說:“最近有不少企業買禮品冊送給機關單位,都是十幾萬的大單。”
同時,禮品冊還成了部分單位發放福利的“新寵”。一禮品冊商家銷售員說:“檢查很嚴,購買單位信息我們會嚴格保密,你買的東西、送的人,隻有我了解,連我的同事也不會知道。”
電子禮品卡隨時可套現
在網絡送禮同時,一些名為“電子禮品卡”的商品銷售也十分火暴。這種卡片不記名、無實體,面值從50元到1000元不等。在京東商城網站上,涉及電子禮品卡的評價達11萬多條,其中較多出現的是“給領導送禮的神器”、“單位福利有著落了”、“發票開得靈活”等評價語言。
記者調查發現,多數網站不要求購卡者輸入身份信息;發票名目可選擇辦公用品、勞保用品、教材資料等類別;購買成功后,系統提供消費密碼,在提交訂單環節輸入密碼即可消費。
一位電商服務人員介紹,送禮者在網上購買電子禮品卡后,可將密碼轉發收禮者,就可在網站上憑密碼選禮品,無需見面,也不用經手實體卡片,既方便快捷,又避免了送禮風險。
在趕集網、58同城等生活信息類網站,回收電子購物卡的信息比比皆是。
在淘寶二手交易市場搜索“電子禮品卡”,顯示內容達3000余條,價值幾百元乃至幾萬元的禮品卡,大多標以九折的價格,如北京市海澱區一賣家將3萬元的京東商場電子購物卡標價27160元出售。
這類買賣大多通過支付寶、網銀轉賬方式進行交易,一方面收禮人將購物卡面值“變現”存入支付寶,另一方面,“黃牛”將回收的購物卡再次銷售,形成了一條“賣卡—買卡—套現”反復循環的灰色產業鏈。
隱身送厚禮漏洞待查處
針對公款送禮歪風,中央紀委先后下發了《關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剎住中秋國慶期間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的通知》和《關於嚴禁元旦春節期間公款購買贈送煙花爆竹等年貨節禮的通知》等。
然而,豪華酒店清冷了,電子禮品卡又火了起來……送禮者一個“隱身變形”動作,便可出沒於網絡,大玩“躲貓貓”。
據了解,我國電子商務管理存在諸多漏洞,盡管有關部門出台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但尚未出台有關電子禮品卡的規定;另一方面,虛開發票的行為十分猖獗,給違規送禮提供了很大空間。
業內人士建議,盡快制定網絡銷售禮品的規范,如擴大監管范圍,不僅購卡實名,用卡也要實名,不僅線下實名,線上也要實名,不僅要限制單卡金額,還要限制單卡銷售數目,等等。
此外,稅務部門要加大賬目核實與發票查驗,對於辦公用品、培訓費等發票年底大量增加的現象,要仔細審查,一旦發現虛開發票的情況,予以嚴厲處罰。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學教授王安白認為,一方面要完善公務接待、財務預算制度,減少隱性開支,強化顯性監督;另一方面,要消減審批權限,從根本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