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年關探民生  百姓嘮家事(新春走基層·探民生)

2014年01月30日04:4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年,終於到了。

  這一年,總有一些人牽絆著我們的目光,在冬日裡撩撥起我們的心弦。保障房裡的大姐,新家是否住得慣,年邊花銷大,租金能不能承擔?外出打工的兄弟,明年還出去嗎,家中老小誰來照應?村裡的空巢老漢,子女不在身邊,如何打發每日的光陰?

  帶著疑問,帶著關切,記者推開農村幸福院的大門,拜訪保障房小區的住戶,走進返鄉農民工家裡……聽聽小家庭的民生故事,描繪大家庭的民生藍圖。

  ——編者 

     

  貴州遵義外出務工家庭

  年后打工不離鄉

  郝迎燦 支 薇

  冬日暖陽和煦,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上坪村的田志加老漢終於能夠閑下來,在兒子的新房前晒晒太陽,抽袋旱煙。

  老漢過年就72歲高齡了,老伴去得早,2003年起隨兒子兒媳到溫州打工,一待就是10年。“這兩層房子是2010年起的,但沒錢裝修,賺點錢就回來修修補補,現在幾扇窗戶還沒弄好。”他說。

  “是3層,上面還有一層很矮很矮的閣樓。”11歲的孫女田慶雪糾正爺爺。

  “家裡兩個娃,小兩口邊帶孩子邊打工,遭了不少罪。”老人和兒子兒媳在同一家鎖具廠干活,訂單多的時候從早上6點半一直忙到晚上10點鐘,一天干上十四五個鐘頭是常事。

  問起收入,老人直搖頭,“我在裡邊打鎖頭、串鎖條,一天能串三四百條。一條一毛三分錢,你算算一月能賺多少錢?”老人伸出手來,一雙手生滿凍瘡,皮膚皸裂僵硬,“這都是被鋼絲勒的。”

  兒子和兒媳稍好,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廠裡雖給解決了一間宿舍,但一家人的生活費還是要花去一人的工資。

  “宿舍條件怎麼樣,住得開嗎?”

  “很不好,隻有這麼大!”田慶雪說著用手比劃出一個大圓圈,把爺爺逗得哈哈大笑。

  兒媳朱志英憂心的還是兩個孩子。兒子已上初一,去年回到了家裡跟著外婆住。女兒馬上也要讀初中了,到時候也回老家。“如果在溫州讀初中的話要收6000塊錢的借讀費,兩個人就是一萬二。”朱志英說。

  田志加老人上了年紀,腰椎不好,走路要弓著腰,“年后我就不出去了,出去也是拖累他們。”老人指指兒媳。

  “那你還出去嗎?”記者問朱志英。

  “說不清楚,出去放心不下孩子,不出去又找不到賺錢的活路。”朱志英蹙了下眉頭。

  “有沒有想過自己搞點小生意?鎮裡現在提供8萬塊的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一旁的團澤鎮紀委書記陳開宇接過了話茬兒。看到朱志英還在猶豫,他接著說,“區裡的產業園區也在招工,可以先參加3個月的免費培訓,包吃包住。”

  朱志英來了興致,有點動心,“這麼好,到哪裡報名?”

  “就在鎮裡人社中心,18歲到45歲都可以,改天你到鎮裡來找我。”陳開宇跟她保証。

              

  海口市民范麗英結婚20年,四處打游擊

  今年住上保障房 這才感覺像個家

  本報記者 丁 汀

  轉過海口市海玻農貿市場,有條新的柏油路,直行500米,就到了海南省較早的保障房小區——福秀小區。

  和周邊的商品房小區比起來,這個佔地52畝的保障房小區除了陽台小些、小區裡沒什麼車以外,看起來沒什麼特別。

  49歲的廉租房住戶范麗英,住在福秀小區A座17層3號。

  這是一套49平方米的兩居室。一進門,是一條短短的走廊,走廊裡有一隻小小的鞋櫃,挨著鞋櫃,有一個冰箱,一張小飯桌。過了走廊,就可以看見小小的客廳和兩間臥室了。房間雖小,可內容齊全。衛生間、廚房緊湊卻不擁擠。三口之家,住起來正合適。看得出來,房屋的設計者,在如何更好利用空間上,確實動了一番腦筋。

  對范麗英來說,這是她的第一個家。

  結婚20多年,范麗英也記不清她到底搬過多少次家。反正都是租房住,租金年年漲,隻要漲價就搬家。

  在搬進福秀小區以前,她和先生、兒子住在朋友家一套兩居室裡的一間,房租400元一個月。但范麗英身體不好,沒法工作,先生一人養家,每月400元的負擔並不輕。

  漸漸地,兒子大了,終歸不方便。正好范麗英符合廉租房的申請條件,朋友就攛掇著老范申請保障房。

  最開始范麗英有點猶豫:“需要保障的人那麼多,怎麼會輪到我們家。”誰知道很順利地就申請上了,兩室一廳,49平方米,一個月租金才六七十元。

  這下不僅范麗英高興壞了,親戚朋友也替她高興,送來不少家電。拿到鑰匙,打掃了一下,第二天范麗英就搬了家。

  新的小區,有公共綠地,有健身器械,范麗英覺得很滿意。春節快到了,范麗英也開始忙著洗窗帘、打掃衛生。說起新一年的願望,范麗英還是先考慮小區的事:“小區很大,但是垃圾處理設施還不全。老人們散步累了,也沒把椅子坐,隻能坐在草地上。電動車很多,也沒個棚子,不集中放,丟了可怎麼辦。”

  問她為什麼這麼關心小區的事,她答:“一直都在別人家過年,在自己家過年,這可是頭一次呀!自己家的事,怎麼能不關心呢?”

       

  廣西欽州農村幸福院的老人們

  幸福院裡有幸福 過年也想來這裡

  本報記者 王雲娜

  哼著小曲兒,已近80歲高齡的莫如慧老人和老伴從村裡的幸福院走出來。看完了採茶戲,和老友們打上幾圈麻將,這會兒就該回家吃晚飯了。

  廣西欽州市白雞村的幸福院是莫老夫婦安度晚年的福地。在這裡,有老友可以說話聊天,有閱覽室可以看書學習,有活動室可以打麻將、看戲劇。日子好不愜意!

  但就在3個月前,因為兩位老人的養老問題,一大家子挺犯愁:莫老夫婦的三個兒子都已在城裡定居,隻剩下老兩口在家務農。一直以來,兒子們想請老人搬到城裡,和他們一起住。但老兩口舍不得老房子,不肯離開農村。

  后來,村裡有了幸福院,兩位老人每天都來活動。老人們有說有笑,氣色也好了。“看著老人每天到幸福院,充實、樂呵,我們做兒女的也不用再擔心了。”大兒子莫好炳說。

  去年11月,廣西欽州市欽南區康熙嶺鎮白雞村在全市率先建成了農村幸福院。幸福院為老人的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提供場所和服務,改變了以往留守老人無處可去、孤單在家的情況。

  白雞村幸福院利用的是位於村子中央的村委會閑置場地。

  在老人活動室裡,電視、麻將、棋牌、桌椅等老人活動休閑器具一應俱全。旁邊的閱覽室內放置著各類圖書、檔案資料和國學資料,為一些愛讀書的老人打開知識的大門。老人若是累了,還可到休息室休息,那裡備好了床鋪。考慮到有幾名五保戶要用餐,幸福院特意配備了一個廚房。

  建設幸福院的經費主要來自上級撥款、民政部門支持和村集體自籌等。建成后,幸福院由白雞村村委會直接管理,為有需求的農村老年人、留守兒童和其他特殊人群服務。

  “有了幸福院,我們農村老人老有所樂,好!”80歲的駱明光平日裡最喜歡帶家裡珍藏的採茶戲影碟來活動室播放,和其他老人一起欣賞。

  就要過年了,白雞村在外打工的子女們也都陸續歸巢,這幾天正是留守老人一年來最有盼頭、最開心的日子。但即便是春節臨近、子孫承歡膝下,不少老人還是會習慣性地來幸福院逛一逛,和老朋友一起搞搞活動,尋找屬於老年生活的幸福快樂。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30日 13 版)

(責編:李卓、劉陽)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