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近,年味濃。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總是先要讓“舌尖”過好年。
訪京西郊區探“米袋”,逛首都街頭訪飯館,記者看到,“稀罕”的“御稻貢米”,“解饞”的著名餐廳,保持著高品質的餐飲老字號,豐富著餐桌,延續著香濃。
“貢米”香入百姓家
1月17日上午,出北五環往北,南沙河蜿蜒東來,回環形成翠湖濕地和上庄水庫,這兩大優質水源,灌溉出有“貢米”美譽的京西稻。
海澱區上庄鎮東馬坊村156號農家院裡,82歲的種糧能手劉世明,從廚房端出一個電飯煲,打開鍋蓋,香氣四溢,鍋裡便是京西稻的當家品種“越富系三”。劉老漢眼下租了鄰裡200畝地,可年產大米13萬斤。
用“倍兒香”的京西稻米,備頓年夜飯,是不少老北京人的講究。馬年春節將近,當地農民合作社,為京城市民准備了10萬公斤的京西稻米“厚禮”。
城市發展,郊區種稻有難處。上庄鎮黨委副書記黃志勇說,因為缺水,京西稻從20年前最高時的10萬畝縮減到幾千畝,但育種從未間斷。
“來年一定順!”
17日中午,王府井商業街東來順飯庄總店。大廳裡,一桌一個炭鍋,薄薄的羊肉片在清湯中翻滾,“過年要吃東來順!來年一定順!”臨近新春,東來順的生意格外火。
對消費者敞開的“透明廚房”內,59歲的陳立新師傅,目不轉睛地盯著徒弟陳楠的手:一刀下去,一片羊肉片舒展開來,放在青花磁盤上……“薄如紙,軟如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一涮就熟,久涮不老”,這就是東來順的涮羊肉。“有人說中央出台八項規定,餐飲業日子不好過了。其實老百姓真正喜歡的,照樣紅紅火火。去年到現在我們客流量還上升呢。”陳師傅說。
2008年,東來順涮羊肉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立新被選為非遺傳承人。看徒弟陳楠切完一盤,陳立新仔細點評后感慨道:“一代更比一代強,金字招牌才能越擦越亮。”
新址保留老味道
下午近3點,宣武門西大街上馬凱餐廳。顧客散去,廚師和服務員們終於有空吃午飯了。自打去年10月1日重新開業,這家老字號餐廳的生意比過去紅火不少。
在老北京人心中,雅俗共賞的馬凱餐廳是抹不去的記憶。1987年進店的劉忠師傅自豪地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馬凱餐廳就是京城地道湖南菜的代表。”
一下午,馬凱餐廳的外賣部窗口持續忙碌。餐廳經理呂永杰說,“雖是老字號,這麼多年我們一直是百姓餐廳。”這不,今年的除夕年夜飯已經早早訂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