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根兒,我回到家鄉——位於豫東商丘的小縣城民權。
縣城不大,淨是熟人,好久不見,聊聊天,說說話,是常例。睡醒一睜眼,便有客臨門。同學見面、親戚來訪、鄰居串門,晚上還要坐床邊兒陪父母談談心,早晨七八點到深夜一兩點,耳朵嘴巴一刻不消停!話題也上天入地,從春晚、年夜飯,聊到明年房價,甚至還有位高中老師把她創作的劇本拿來,她要投資拍電影!小城鄉親開始逐漸面對家庭財富增加后的保值增值問題,甚至想著試試文化產業這潭春水,讓人感慨。
夜深人靜之際,梳理下聊過的話題,不同的人、不同職業身份,交叉對比,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幾天下來,“數據”出來了。在家務農的親友,沒有固定地方上班的,喜歡聊縣城裡的產業集聚。民權的產業集聚全省聞名,制冷產業發展很快,不少人想轉過年來就在家門口的廠子裡干。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朋友,聊得最多的事是轉作風。大家反映,今年公款吃喝剎住了,拜年時連土特產品也不能送了,壓力一下減輕了。風氣正了,過年也輕鬆。
有輕鬆就有不輕鬆,干部朋友幾乎人人都提到,為一個“結親戚”的事在發愁。商丘市發起爭做群眾貼心人活動,縣裡推了干部“進千村聯萬戶”。全縣4000多名干部直接聯系4萬戶群眾,每逢節假日,下鄉“走親戚”,幫聯系戶解決困難、化解矛盾。
這事有啥發愁的?大家愁在如何避免形式主義。在組織部門工作的王景濤對我說,糊弄,過不了關。年底評優評先,必到村裡問你的聯系戶,提拔任用,也要過問老鄉這一關:你的聯系干部是誰?多長時間來一趟?給你辦過啥實事?
“親戚”好結,實事不好辦。很多人津津樂道一個帶婆婆、兒子一起下鄉結對子的女干部江傳英,她甚至還能給困難戶解決工作,幫農民申請危房改造的資金。我跟她下了一趟胡集鄉陸北村,她當鄉鎮組織委員時就一直挂這個村。悄悄地進村,11歲的小姑娘白桃花正在院裡忙活。一看傳英來了,一頭扎進懷裡。過年的餃子餡兒、身上的新棉襖,都是阿姨送的。媽媽走失多年,爸爸體弱多病、靠拾破爛為生。江傳英給白桃花父親聯系到了附近新型建材廠工作,每個月能掙1500多塊。
宣傳干部白濤說,我會攝影,就給十戶聯系戶各拍一張“全家福”,放大送去!拍“全家福”也不容易,不到年根人不齊。縣城到崔壩村40裡,小白來回跑,到除夕前一天,還有幾戶沒完成。“明天早去!”
分析完“數據”,心想:產業發展和作風轉變,恐怕也不只是一個小縣城的熱門題目: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咋樣,就看答題水平。
明年,期望家鄉能有更多的驚喜。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