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洋月刊》(1~2月刊)中,麗莎(Liza Mundy )發表了一篇文章,敘述陪產假的好處:它給了父親一開始參與孩子生活的機會,使用產假的結果是男人好、女人好、孩子好、社會更好的完美結局。在麗莎看來,鼓勵男性休陪產假甚至可以解決職業女性正在面臨的“工作—家庭”平衡問題。為此,《大西洋月刊》開展了一個“關於父親的戰爭”網上論壇,邀請了嘉賓闡釋自己的觀點。
來自俄勒岡大學、研究家庭的社會學家斯科特(Scott Coltrane)認為,男性若抽身照顧家庭,從長期看會影響他們的收入,但是承擔這種經濟風險相較家庭和睦尤其是男人自我需求而言是值得的。
斯科特指出,社會已普遍獲悉女性照料家會影響收入的事實,因為當婦女休產假時,很多雇主就會認為她們將不會太投入工作,因此這些婦女往往收入少於其他同事,然而,當男人為人父時,他們的收入往往會上升。但是由於將休假的父親從男性中剝離出來的研究較少,所以是否應該鼓勵男性休陪產假或育兒假缺乏更多的有力証據。為此,他與同事共同開展了一個關於減少工作時間回歸家庭后的男女是否會影響收入的研究。斯科特團隊訪問了超過12000位美國受訪者,並從受訪者的青少年期起持續追蹤到他們40歲,堅持一年兩次訪問。該研究的結果是,男女收入都會被影響,隻不過女性會損失更多收入。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當今以家庭為單位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一人掙錢,一人顧家。因此,理想的員工依然是全情投入工作,這就意味著少管家裡的事兒。如果賺錢的不能全情投入到工作中,那麼威脅的就是整個家庭的收入。
當然這樣的研究結果遭到了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這種“要不全投入要不全沒有”的工作機制讓婦女遠離賺錢角色,而男人遠離照顧角色,不利於性別平等。
其實,斯科特教授,包括其他的討論者都是支持男性要休陪產假的,只是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阻礙。其中最主要的障礙包括:企業利益、男性氣質、男性成就感等問題。
企業利益,恐怕是我們在談及很多家庭政策時都不能回避的話題,因為在推崇親家庭政策時,企業被要求利益讓渡都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如何讓企業真正做到心甘情願,恐怕除了“覺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有“利己”的可能。
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阿裡爾(Arlie Hochschild)以芬蘭的陪產假與美國相比較為例,解答了這一博弈,即企業的利益讓渡可收獲未來更有潛能的員工。
阿裡爾首先依據一些全球調查指出,芬蘭的國民素質,以及國家生產力、國家孩童教育水平、女性工作率等,都非常高。考量國家生產力水平的報告——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芬蘭的排名為第三名(美國第五名)。而芬蘭的青年教育水平也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在3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中,最新的一次評估顯示,芬蘭在65個國家中科學學科排名第二(美國排23),閱讀課排名第三(美國排17名),數學排名第六(美國排31)。另外,在芬蘭67%的婦女就業,同時在歐洲生育率最高,兒童貧困率最低(12%)。
從這些比較中,阿裡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芬蘭在這些方面優於美國?“需要找找芬蘭有,而我們缺失的。”
很大的一個區別是,美國總體而言帶薪陪產假太少,而芬蘭則顯得福利多多。在芬蘭,初為人父的男性可獲得三個星期的帶薪休假以及付費“爸爸月”,在孩子八歲前,他可以選擇任何時間休育兒假。如果他需要照顧孩子,還可以通過他所在社區的“家庭中心”獲得支持。父母會在孩子出生后,收到一個“寶貝箱”,其中包含一套嬰兒裝、奶嘴、手套、襪子、環保可重復使用的尿布和一包避孕套……
阿裡爾提出,也許芬蘭的優勢就在於他們把陪產假當成投資,為享用更好的人力資源所做的臨時利益讓渡。
除了企業的原因,休不休陪產假剩下的就是男人自己的原因了。在討論中,一些參與者指出,男人擔心顧家會削減自己的男性氣質,影響了陽剛形象﹔還有一些參與者提出,男人習慣了掌控一切,而當嬰兒出生,他們完全不知道這一領域時,會有無力感並不知所措,為掩飾自己的脆弱,他們盡量逃離﹔當然,不願意在職場上掉隊,更是男性同胞不願意休陪產假的原因之一。
你或你身邊的爸爸們會休陪產假嗎?他們考慮的因素都是什麼?也許直面剖析內心所思所想,你或我才能找到休不休陪產假背后真實的觀念所在,突破那些不利的束縛,保留那些美好的善念,才能成就更好的個人、企業及社會。這個話題,將未完待續……(觀熙)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