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2014年階段性專題

  

“新絲路”上新期盼

本報記者 戴 嵐 周 朗

2014年02月07日09:5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新春行走在天山南北,看到的是喜慶,聽到的是各族干部群眾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興奮與期盼。

  阿拉山口市是一座因口岸而生的城市。這座新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匯集了世界的目光。在烏魯木齊鐵路局阿拉山口站綜合換裝庫站台上,8台抓料機正忙著進行散礦換裝作業﹔庫房內,工人們忙著裝卸貨物﹔管道儲運調度室內,調度員賀永明領著十幾名工人進行重油加溫作業……

  “過去冬天,阿拉山口沒什麼人。現在,冬閑變冬忙。我們站一年365天現場不停工,過年過節隻能倒班休息,每天都有千八百職工在勞作。” 阿拉山口站黨委書記張輝說。

  談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阿拉山口市常務副市長狄永江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的口岸,2013年阿拉山口進出口貨物達2983萬噸,同比增長10.2%。“越來越多的內地直通貨運列車從阿拉山口駛出國門,成為‘西橋頭堡’的新亮點。”

  “阿拉山口口岸出口量、海關關稅和貿易額已連續6年位居全國各陸路口岸第一。積極探索綜保區整體開發運營模式,緊緊抓住國家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歷史機遇,讓阿拉山口與歐亞大陸緊密連接,這裡的人氣將越聚越旺!”狄永江自信地說。

  哈密作為新疆東大門,曾是古絲綢之路重鎮。進入臘月,哈密市二堡鎮中心文化活動站熱鬧起來。二堡鎮有9個村,村村都組織了演出隊,到鎮文化活動站排節目、看演出。現場,老老少少、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既唱老歌也唱新歌,跳民族舞也跳現代舞,快板、小品、歌舞劇,大家聽著親切,看著熱鬧。

  宮尚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永軍主抓村裡的文化生活,“咱村有漢維哈回多個民族,2013年人均收入1.1萬元。大家的日子好過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喜歡參加文娛活動。各民族不分彼此,年輕人跳,老年人看,其樂融融。”

  近兩年,哈密地區堅持以現代文化引領鄉村文明建設,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現代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才有保障。”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吳華敏說。

  安尼瓦爾·和孜爾,一個朴實的維吾爾族漢子。1995年,在外漂泊11年后,安尼瓦爾回到家鄉開辦“紅寶干鮮果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干紅棗、葡萄干的收購銷售。利用在外打拼積累的人脈,安尼瓦爾逐漸把生意從國內做到國外。“我是哈密市第三個獲得果品出口權的人,五堡的紅棗和葡萄干已經進入巴基斯坦、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市場。”安尼瓦爾很驕傲,“2011年外銷27萬美元,2012年50萬美元,2013年達81萬美元。五堡的紅棗像紅寶石一樣漂亮,加上我誠實可信,得到外商認可。國外市場需求大得很,現在國家政策又好,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哈密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道路通暢發貨方便。隻要流動資金充裕,今年出口400萬美元,沒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07日 06 版)

(責編:劉然、夏曉倫)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