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不太冷。但是,在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青保村82歲的村民湯衣祥家裡,我們卻冷得不得不圍著炭火盆邊烤火,邊說話。這個屋子是土家族的那種吊腳樓,全木質的,密封性很差,透風漏光。加之屋子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區,又格外地冷幾分。
老人說,這裡正發生著變化。他家承包的山地,去年退耕還林,已經由專業公司統一組織種植了漆樹。合同規定,每畝給承包戶補貼1300元,分3年支付。漆樹成林前,依然可以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種植農作物,第七年漆樹開始產漆,個人和公司將按三七開分成收益。
鎮黨委副書記崔宇輝告訴我們,全鎮類似湯衣祥家這種情況的有7600多戶。因此,探索一條可復制、能推廣的扶貧改革之路,是龍鳳鎮的重要使命。
龍鳳鎮地處國家連片開發的武陵山區,是國家綜合扶貧改革的試點地區。
採訪中,我們看到了熱氣騰騰的扶貧改革建設的場面。通向喻家河水庫建設工地的5.2公裡的山區道路,已經成型、可通車了,電力部門沿路正在裝電線杆﹔國家有關部門投資3億多元建設的喻家河水庫,將徹底解決龍鳳鎮的生產生活用水﹔“龍鳳集鎮—龍馬—青堡”一線三點居民安置點快速推進,已經完成了雙堰塘、龍馬居民點修建詳細規劃編制,並啟動了征地拆遷工作。
在這裡,扶貧改革的體制機制創新正在逐步破題。從分散項目資金的集成使用,到引進市場主體參與扶貧改革﹔在建設標准、搬遷模式、建設方式上,從突破扶貧搬遷傳統模式,到政府的“以獎代補”等方面,都進行了一些探索。讓龍鳳鎮7600戶、2.4萬多貧困人口盡快脫貧,是一場硬戰,探索出一條可復制、能推廣的扶貧改革之路,任重道遠。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0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