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國壽一家。 |
![]() |
刁長才一家。 |
![]() |
楊立創一家。 |
![]() |
劉上上一家。 |
編者按:有事沒事,回家過年。在中國人的意識裡,回家無需理由,團圓自然而然。
春節期間,本報記者探訪了4個家庭,見証他們的“全家福”,在濃濃年味中,傾聽他們的故事。雖是一個個小家庭的糾結和歡欣,裡邊,卻有大時代的脈動和變遷。
到哈薩克斯坦務工,有過坎兒更有奔頭
“再干幾年,咱也是百萬富翁”
本報記者 商 ?
趕了4000公裡的路,刁長才到家了。
從哈薩克斯坦零下40攝氏度的石油工地到山東省沾化縣下河鄉刁家村熱熱鬧鬧的集市,這個43歲的漢子奔波了三天三夜。三個春節沒有在家過了,今年能趕回來,刁長才跟家裡視頻聊天一說,妻子女兒當時就樂得拍了巴掌。
冬日午后的陽光打在些許生鏽的門鎖上,家門緊鎖。刁長才有些納悶,這個時間正是自家超市忙碌的時候,妻子李果芝應該在櫃台后給冬閑的村裡人拿一包煙,或者在角落裡吃力地把一箱箱啤酒碼好擺齊才是啊?
刁長才有點不安,掏出9個月沒有用過的家門鑰匙,吱扭一聲打開了鐵鎖。
45歲的妻子躺在裡屋的床上。就在刁長才動身的那天早上,李果芝摸黑送女兒刁青蕊上學,回來的路上電動車打滑摔倒,傷到了膝蓋。
“為啥不跟我說?”刁長才埋怨著。
“跟你說有啥用?”李果芝反駁著。
刁長才記不清這樣的對話發生過多少次了。7年來,自己出國4次,家裡的事情全都壓在了妻子一個人身上。經營超市、侍奉公婆、照顧女兒,每一次遇到坎兒,李果芝都咬咬牙自己扛過來。
“一個人在家難是難了點,可是他錢掙得一年比一年多,日子有奔頭。”李果芝爽朗一笑,指著刁長才,“你快給說說!”
刁長才?腆一樂,“我干的是給石油管道裝保溫層,9個月一共掙了9萬塊。村裡面成立了勞務派遣公司,跟國家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簽的合作協議。我們都有用工合同,工資一次付清從不拖欠。”
“我在家拾掇超市一年也掙了5萬多。” 李果芝搶過話頭。
收入漸漸多了,刁長才有了新想法,“想蓋個二層小樓,上上下下能有260平方米,算下來得花30萬。”
“30萬也花得起!” 李果芝說,“女兒上小學學費全免,也沒有啥負擔。”
刁長才的父母都在70歲上下,身體硬朗。今年過年,村裡還給老人們送去了油米,平時村衛生室還給定時免費體檢。
家中安好,刁長才挺安心,開春之后還回哈薩克斯坦。“這次要干鋪設管道的活,時間還得9個月,爭取能掙上個10萬塊。再干幾年,咱也是百萬富翁!”
在網上開茶鋪,有過糾結更有雄心
“家裡網店,終有逆襲的一天”
本報記者 胡雅婷
2011年在淘寶開了網店,2013年營業額就過了千萬……然而大年初六一進門,泡上茶,劉上上,這位80后的茶老板說起了自己的糾結。
“第一個就是缺人才,想招一個網絡店長,一年10萬都請不來。”在他看來,地處皖東南的宣城是個小城市,一些年輕人不願來。“今年我們還打算將茶鋪進駐京東、1號店,但目前資金還是有點吃緊。”
“政府最好能有更多的低息貸款,周期再長一些。”上上說,“還有能對企業的人才引進給予更大的扶持。”
其實這幾年,上上一直有糾結,但也在糾結中前行。最初的糾結是要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鄉繼承茶鋪生意,這個28歲的年輕人幾乎是被逼回了家。
家裡的茶葉生意起手於外公,他於上世紀80年代創立了愛民劍鋒茶庄。然而1998年一場金融危機,茶鋪放棄的放棄、關門的關門,最后隻在本地留了幾家。直到2011年,家裡開會,決定讓小輩們開始做網店。
學的是裝潢設計專業,在上海一家企業做設計總監,年薪最多能拿到50萬元……提起當初的抉擇,上上坦言,“特別糾結,從大城市回來,又不是本行,多少不甘心。”
網店開了,到2012年底一算賬,居然虧了50多萬元。“當時覺得開個網店,成本肯定小,沒想到居然虧了,難道網店只是看上去很美?”上上又糾結了。
網店到底何去何從,家裡又開了一次會,姨夫一錘定音:“網上賣茶葉,利潤不能高。剛開始訂單量不大,就是賠錢賺吆喝。”
糾結過后,上上繼續前行。2013年3月,他在天貓開設了茶鋪的旗艦店——徽語旗艦店。2013年9月,宣城市政府在淘寶網將銷售當地特產的網店集聚起來,為年輕人創業打造電子商務平台,其中就包括上上家的網上茶鋪。
年前一算賬,上上樂了。去年一年,網店的營業額達到了1000多萬元,補了2012年的虧本,還賺了一些。“雖然現在網店賺得還是不如實體店,但我相信,今天購買9塊9包郵茶葉的年輕人,終有一天會逆襲。我們開網店,等的就是這一天,我們也終究會逆襲。”
接受社會救助,有過負擔更有目標
“砸鍋賣鐵,也要把娃供出來”
本報記者 蔣雲龍
從四川省青川縣縣城驅車而出,20多分鐘后,駛入一條一車寬的水泥村道。順著曲折盤旋的盤山小路,車子慢慢悠悠,開上了山。
山頂上就是黃坪鄉群豐村,我們下車來到村民張國壽的家裡。老張家的泥磚房有些年頭了。不夠敞亮的堂屋裡,白熾燈泡發出昏黃的光。一台陳舊的彩電,是屋裡不多的值錢家什。
但老張情緒很高,“去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村裡撥了錢,我還把院壩打上了水泥。最重要的是,辦上了助學貸款,政府還發了助學金,娃娃上學的負擔一下子就輕了!”
鄉黨委副書記羅永峰告訴記者,老張兩口子伺弄田地、打打短工。家裡老大雖然申請了助學貸款,但還是欠下不少外債。老二去年又考上大學,家裡是又喜又憂。
“我當時下定了決心,砸鍋賣鐵也要把娃供出來。”老張不缺乏決心。
“老張家的情況,符合縣裡的‘十大救助政策’。”羅永峰介紹,“除了助學貸款很快申請了下來,縣裡還發了2000元的助學金。”
十大救助是啥?看著記者感興趣,縣宣傳部副部長柳桂華介紹起來,“簡單說,就是統籌多方面資金,構建起城鄉低保制度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各項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
國家已有各種救助政策,為啥還要搞個十大救助,有實際內容嗎?
“青川是極重災區,老百姓要富起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細致化的幫扶。”青川縣縣委書記向此德表示,“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制度,有了專項資金。百姓生活遇到困難,基層干部依章辦事,就能解決。”
社會救助的攤子鋪大了,資金從哪來,怎麼用好?國家每年撥付給青川1000萬元資金,青川從“三公”等支出上,每年節約出500萬元。向此德說,“用好這筆錢,要讓救助走向法制化,要用制度規范來落實資金使用。”
“救助中心還給我安排了無息貸款。”火塘燒得正旺,老張還在不停地扒拉著炭火,他談興高漲,“用今年的無息貸款,我要種十來畝地的茶,還要養十多頭牛。不僅能把外債都還了,我家也能成富裕戶了!”
致富路上,有過煩惱更有願望
“種果樹開飯店,讓日子更紅紅火火”
本報記者 寇江澤
“看咱屋的新房子,這邊是門房、廂房,那邊是上房!”山西省永濟市東信昌村村民楊立創一臉自豪。
老楊50多歲了,家裡有八十高齡的老母親,孫女、孫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小學。以前家裡是村裡出了名的困難戶。
“你不知道以前的老房子,就3間廂房。院裡地基比門口路面還低,一下雨,家裡就成了水塘子。”老楊感慨,“現在啥都不一樣啦!”
當問到這變化裡面有啥訣竅時,老楊笑著說,“能有啥訣竅,以前掙不來錢,現在能掙來了唄!”
那錢是咋掙來的?
東信昌村委會主任呂建平告訴記者,近些年永濟引導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東信昌大力發展果樹種植,1400多口人的村子就有1400多畝果樹。這麼大的種植規模,客商不請自來,讓水果有了銷路。
老楊就種了6畝蘋果樹、4畝棗樹。“一年有四五萬收入呢!”
年收入就隻有這些嗎?
“當然不是!”老楊說,“除了種地,兒子、兒媳在天津開飯店也不少掙呢,一年也有10多萬!”
在外出開飯店前,老楊兒子在市裡開了家電器修理店,沒掙著錢,反而虧了不少。沒辦法,改行!這不村裡不少人在天津開飯店,老鄉帶老鄉。在鄉親的介紹下,老楊兒子也在天津開了家小飯店,沒想到真站住了腳。
永濟人社局局長薛兵介紹,永濟市成立餐飲協會,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就業並提供貼心服務。目前該市外出就業5萬余人,在外擁有店面1.5萬余個,2013年實現收入3億元。
老楊兒子就得到了不少服務,也讓他在天津站得更穩。
正是在一家人的努力下,致富路越走越順。
2013年是老楊幸福的一年,不過同時也有些小煩惱。“兒子、兒媳沒出去開飯店前,孫子、孫女每周都能見到爸媽,現在每年都見不了幾回,擔心孩子成績落下來。”不過幸運的是,雖然兩個孩子不能經常見到父母,但是學習都挺努力,成績一直不錯。
新的一年裡,有啥願望?
“有很多願望,想讓日子更紅紅火火些。”老楊說,“還有就是,蓋房子還有點欠賬,盡快還上。”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0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