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粵海鐵路北港碼頭,與海口隔海相望。萬歲瓦當、靖海神犬、金銅仙人,小帆船、防波堤、紅樹林,仕尾村、狀元門、老阿婆……這就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徐聞古港。馬年開春沒幾天,記者就驅車來到這裡,重拾海上絲綢之路的記憶。
“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我們這裡不能缺啊!”接待我們的徐聞縣旅游局局長陳北跑說。
原來,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人類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海外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與之相關的研究、開發和利用都十分關注。《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船隻“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是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為今廣東徐聞和廣西合浦的証明。2001年3月5日,由廣東一流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海洋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和作家組成的考察團,通過從蠶桑生產、海上交通和海洋氣象等全方位論証,一致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出口港應是雷州半島的古徐聞港。《嶺南歷史地理論集》作者徐俊鳴教授也認為:“受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的限制,廣州當時未能與海外諸國直接通航,所以漢代從南海出航的地點不在番禺(廣州前身),而在徐聞、合浦……然其進口貨物多集散於番禺。”但因福建泉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大力宣傳開發自己始於南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優勢,並獲得相關組織和國家的承認,徐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真相一直為世人所忽略。
更讓當地人揪心的是,大前年8月份,6個城市先后聯合舉行“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座談會”和“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聯誼會”,且達成一致意向: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6個城市分別是廣州、北海、泉州、揚州、寧波、蓬萊,唯獨缺少徐聞。
但徐聞縣還是將千年古港與三個原生態海島、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5條民風淳朴的漁村進行規劃整合,設立了大漢三墩旅游區,面積約2100畝﹔並於2009年7月啟動了一期工程,投入1800多萬元,建成了仿漢大門區、漢港大堤景區等10多個景區。2011年,徐聞縣又打造以絲路漢港文化體驗和海洋旅游為兩大特色的“大漢絲路源·國際度假旅游區”,總投資達102億元,分三期進行,預計2015年完成首期建設。
陳北跑表示,未來的大漢三墩,將會成為中國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新標杆,更是縣裡濱海旅游的引擎和品牌。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