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夫妻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只是他們不是一對好夫妻。隻有這樣,才不會踐踏孩子對親情的美好感受。
有媒體做了一項調查:“離婚對誰傷害最大?”結果有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覺得對小女兒李嫣傷害最大,其次是大女兒竇靖童,而王菲受到的傷害被認為是最小的。“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孩子最無辜”,每當有夫妻離婚,旁觀者的類似觀點就非常普遍。離婚后該怎麼向孩子交代?
首先,很多父母離婚后,認為為了孩子不找伴侶是對孩子好。其實不然。一個沒有正常情感、生活不快樂的人,很難保持自我身心平衡。一個失去身心平衡的人免不了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給孩子,這會使孩子受到傷害。對於那些離婚后為了孩子不願意再婚的夫妻,心理學認為是不妥的——即便孩子反對,也要有自己的感情生活才好。
一般來說,孩子越小越容易接納新來者,越大越不容易接納。尤其在青春期,如果父母選擇再婚,孩子會把青春期的逆反情緒加倍投注在父母身上,這讓父母倍感選擇的艱難。所以,心理學建議離婚夫妻如果再婚,一定要趁早。有家長問,我的孩子極力反對我再婚怎麼辦?對於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反哺”與“感恩”意識。隻有當孩子能夠體諒與關心父母了,才有可能積極地支持父母再婚。
其次,“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不健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容易殘缺,對個人的成長很不利……”這些說法讓我們這些當父母的害怕。夫妻沒有感情了,可我們都愛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保持了家庭的完整,不讓無辜的孩子心靈留下陰影。可真相是,冷漠、爭吵、隔離、打鬧、僵持的婚姻更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要為了孩子維持“空殼婚姻”。不然,孩子將來面對自己的婚姻問題時,也容易採取這種壓抑痛苦的應對模式。在一些家庭裡,我們看到孩子會主動勸父母離婚。這種事情孩子千萬不要做,父母的事情應交由他們自己處理。調查顯示,勸父母離婚的孩子一輩子內心都缺少安寧。如果孩子真正地希望離婚父母過得開心,應在父母有此意願時,主動支持離婚父母尋找幸福。
此外,在現實當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感覺家庭的完整,故意隱瞞離婚的事實。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那種聚少離多的家庭。然而,這其實是好心辦壞事,父母低估了孩子的察覺能力,讓孩子在這樣的事件中感覺受到了欺騙,加重了孩子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
那麼,如何向孩子告知離婚的事實呢?其實對離婚的告知,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父母在用什麼表情和情緒說,溫柔、坦誠、堅定、不抱怨對方的告知,會減少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在告知孩子事實時,一定要堅定地給孩子保証,雖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父母對他的愛並不會因此減少。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離婚是父母的事,與他無關。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負罪感和自責感。
其實,離婚對孩子帶來傷害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的自動化思維,以為單親的孩子是弱者。有三種情況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離婚雙方互相仇恨,並讓孩子卷入這種仇恨中﹔二,離婚的一方不願承擔孩子的責任,或一方禁止孩子與另一方接觸﹔三,單親的母親有太多的負性情緒,或離婚造成生活質量的降低。當然,社會歧視、親友的冷漠、對孩子過度關懷也是造成孩子受傷害的重要原因。離婚夫妻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只是他們不是一對好夫妻。隻有這樣,才不會踐踏孩子對親情的美好感受。
(◎曹浩 作者為心理咨詢師,擅長婚姻情感分析)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