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小城故事多”系列報道

福建晉江:敢為愛拼勇爭先【3】

羅華、修仰峰、張曉赫、陳苑、趙鐸、鄒家驊
2016年10月20日09:16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留文”即“留魂”

文化傳承寄鄉愁

提到晉江,人們往往會想到“老板的搖籃”、“著名的僑鄉”,其實,自唐以降,晉江文風蔚盛,英才輩出,科甲之盛冠於八閩,有進士1853名,其中狀元11名,官拜宰相16名。人杰地靈,曾公亮、俞大猷、梁克家、李贄、張瑞圖、施琅等晉江英杰燦若繁星,而朱熹、鄭成功、弘一法師等眾多歷史名人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足跡,傳下佳話。

與歷史名人相輝映的,是晉江不勝枚舉的人文盛景。“晉江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包括與長城、故宮同一批的‘國寶’安海鎮安平橋,還有見証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草庵石刻、安海鎮龍山寺木雕千手觀音等。”晉江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掰著手指頭,對記者如數家珍。

夜色中的五店市。趙鐸 攝

晉江人對歷史文化的珍愛與保護,已經融入到了城市發展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就是最好的見証。

走進五店市,文史專家粘良圖帶我們來到青陽蔡氏家祠、庄氏家廟門前,講述晉江從無到有的故事,“自唐代始,有孫、蔡、趙、林、李等諸姓先后來此聚居,日漸繁榮,后有族裔遍布海內外,此處也成為了華僑尋根問祖的地方。”

晉江市旅游局副主任科員陳芳介紹說,五店市就像一座晉江傳統民居博物館,既有原地保留的老房子,也有一磚一石搬運到此的遷建建筑,還有根據一比一的比例還原的標本復制式更新建筑,“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在這裡,你幾乎可以見到晉江各個時代不同風格的特色建筑。”

從小在五店市長大的庄炮成,如今已搬進了僅一街之隔的安置房小區,閑來無事,他會常常回來看看自家的老房子,尋找老晉江的味道。隻見庄炮成如頑童般站在路中間,張開雙臂,快速地橫向跑動,向我們演示著他兒時最喜歡的“沖關”游戲。“以前我們就在這條街上玩,”庄炮成開心地說,“你看,到處高樓大廈,好在政府有眼光,把五店市保留了下來。留下了什麼?留下了根,留下了鄉愁。”正如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所說,原汁原味的五店市,“老年人看了很懷舊,年輕人看了很時尚,外地人看了很閩南,僑鄉人看了很鄉土”。

晉江高甲戲劇團裡,正在練功的年輕演員。趙鐸 攝

“固態”文化要保護,“活態”文化靠傳承。晉江市文體新局黃良局長介紹,為了把掌上木偶、高甲戲、南音等非遺傳下去,晉江市政府全力“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打造品牌”,不僅在市區建設戲劇中心、在文化中心建設南音廳等,同時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副團長尤天相說,“場館建好了,政府還有低票價補貼,觀眾來了,劇團的年輕人也有了動力。”原晉江市高甲戲劇團團長曾文杰則感嘆,“晉江每天晚上都有幾十個高甲戲的劇團在演出”,晉江人的生活已離不開高甲戲。

安海首屆中秋文化節上,一場熱鬧非凡的千人跋餅大賽正在進行。趙鐸 攝

來到晉江,恰逢中秋,怎能錯過安海首屆中秋文化節?看過六十年一見的白塔點燈,再感受一場熱鬧非凡的千人跋餅……古鎮安海正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是安海最重要的優勢,是安海合力之所在”,安海鎮黨委書記唐春曉告訴我們,安海正立足於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澱,把文化當做城鎮建設的切入點和“指揮棒”,“由政府出題目,搭平台,做服務,讓文化唱主角。”

如今,安海已將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融入到元宵、端午、中秋三大節慶當中,不僅活躍了本地民眾的文化生活,也勾起了無數海內外僑民的思鄉情。此外,安海還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文化形式來展現鄉土情,“結合鄉土情,我們每年會主推一個文藝群體。今年,我們為9位安海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出版了一套9卷的書法作品集《古鎮書香》,接下來還將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蔡篤取推出安海題材的油畫作品集《古鎮丹青》。”唐春曉說。

“我的家鄉這麼好,為什麼沒有手繪地圖?”2009年,安海小伙許著華和他的小伙伴們自掏腰包創作出了福建省第一張鄉鎮地圖,此后,他們辦起了文化傳播公司。

“我們希望用新穎好玩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的東西帶到年輕人的視線裡,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了解歷史文化背后的故事。”許著華展示著他精心設計的安海“伴手禮”:一套集納了安平橋風光及安海民俗游藝的明信片,一本介紹安海手藝人“匠心”精神的《守藝安平》,一對栩栩如生的“不肯去”石將軍小型雕塑……

“文化是根基,文創是嫁衣。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們可以來一場安海的文化復興。”許著華充滿希望地說。 

 

(責編:楊曦、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