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際糧價為何“高燒”不退

萬喆
2021年09月08日08:1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際糧價為何“高燒”不退

  9月2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最新月度報告顯示,2021年8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達127.4點,環比上升3.1%,比2020年同期上漲32.9%。這個數值已經接近今年峰值5月的127.8點,離2011年全球糧價指數的歷史紀錄131.9相差不遠。此前,《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2021年國際糧價持續維持高位,可能致使全球至少1.55億人陷入嚴重糧食不安全境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突出,全球飢餓貧困人口不減反增,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大難題。可以說,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世界正瀕臨50年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異常嚴峻?如何解決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天災是糧價高企之“標”

  自古以來,全球種糧農民往往“靠天吃飯”。對於洪水、干旱、台風等極端天氣,種糧農民難以抵御。2021年,全球頻頻出現極端天氣,不僅造成人員傷亡,更是影響糧食生產。

  據估計,今年美國的小麥、玉米和大豆產量以及庫存可能會降至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國農業部8月份供需預測報告顯示,美國小麥預期產量為4618萬噸,創19年來的新低。加拿大預估減產更大,預計將減少超過30%,僅為2400噸。在南半球,被稱為“南美糧倉”的巴西,5月份至今,遭受著嚴重干旱和霜凍雙重打擊,不斷沖擊著全球各類大宗商品的供應鏈。在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由於天氣干旱,其小麥產量同比預估將減產15%,預計為7250萬噸。在歐盟,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小麥及大麥收成銳減。隨著產量大幅減少,農作物的價格明顯上漲,國際谷物理事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小麥出口價格上漲了46%,而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表示全球食品價格已漲至10年來的新高。專家表示,如果極端天氣持續下去,農作物價格還將繼續攀升。

  人為因素是糧價病灶之“本”

  不可否認,極端天氣是造成全球糧價“高燒”不退的重要因素。因此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指出,糧價的飆漲主要是因為極端天氣造成全球糧食產量預期的下降。但是,正確認識理解全球糧價上漲的原因,我們還要看到天災背后的因素,特別是人為的因素。糧食作為世界大宗商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同時具備金融產品屬性,受到國際貨幣政策、資本炒作和定價權等人為因素影響。此外,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戰略物資,受到國家政策和國際關系的影響,特別是在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人為造成糧食流通受阻進一步推高了恐慌情緒。

  一是人為貨幣放水推高糧價。在疫情蔓延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下,美國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為了緩解經濟壓力,美聯儲開動印美元模式,開啟大水漫灌的模式。從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美國先后通過了3輪財政刺激計劃,向市場投放了5萬億美元用於刺激經濟恢復,4月又通過了1.8萬億的家庭計劃,8月4.7萬億還在繼續通過審批。按美國財長耶倫的說法,放水勢必會讓美國財政赤字變大。從美聯儲大放水開始,包括國際糧食價格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暴漲。糧食既是重要的生存物資,又是重要的基礎原料,於是成為各國紛紛爭搶的對象,國際糧價開啟了“高燒模式”,已經接近10年以來新高。

  二是資本炒作推波助瀾。美國不僅控制著四大國際糧商,壟斷著全球80%的糧食貿易量,而且控制著全球糧食期貨,牢牢掌握著全球糧食定價權。糧食作為大宗商品,交易一般都採用期貨交易模式,其定價也以期貨價格為基准。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為美國與全球農產品提供了價格基准。影響芝加哥期貨價格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美國農業部的各種報告和發言,因此,美國農業部隻要動動嘴皮就可以影響期貨價,繼而影響全球農產品價格,美國也由此牢牢掌控著全球農產品定價權。今年以來,市場炒作和疫情影響,推高了市場對糧食的恐慌心理,糧價也在諸多因素的疊加綜合作用之下上漲。實際上,從全球糧價“高燒”中獲利的大多是美國資本。

  三是人為斷鏈加劇缺糧恐慌。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產量下降了20%。越南、俄羅斯、加拿大等糧食生產大國為了防止國內糧食價格上漲,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加之一些發達國家因封城措施導致民眾恐慌囤積食品,而那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此外,受燃料價格上漲、船隻供應緊張和港口裝卸時間延長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海運價格呈現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缺糧的恐慌情緒。

  國際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急需改革

  當前國際糧價“高燒”不退,觸動著全世界人民的神經。實際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雖然受到疫情和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但各國和國際組織採取的措施與聯合行動,能確保全球糧食供給充足,確保疫情期間全球糧食價值鏈運轉順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2020年全球谷物總產量達到27.65億噸,創歷史新高,比2019年增加5800萬噸,全世界糧食的總供應量足以滿足需求。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現象,全球糧食供應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糧價仍存在過度金融化資本化的弊端,發達國家控制著全球糧食供應的主導權和糧價的控制權,疫情推高了全球糧食安全的風險,依賴糧食進口的低收入國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要解決當前全球糧食領域的問題,治理氣候變化問題、遏制極端天氣頻發只是“標”,更重要的是要改革國際糧食安全治理體系的“本”,向著更公平更平衡的方向發展。

  同時,我們要看到,我國糧食已經保持了“17連豐”,最近6年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已連續多年超過國際通常認為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標准線。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比2020年增加296.7萬噸,增長2.1%,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中國人牢牢端穩了自己的飯碗。

  在后疫情時代,我們要積極作為,堅持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統一,樹立全球合作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意識,加強團結協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開放包容、共贏共享的伙伴關系。要完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在后疫情時代加強合作,通過聯合國等機構,減少全球飢餓和貧窮現象,破除人為制造糧食危機的現象,推動“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要將農業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方向。在沿線國家建立合作機制,從政策、技術、綜合角度採取提升共同體糧食安全的措施,在沿線國家大力推廣綠色農業,確保沿線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實現“一帶一路”糧食共同安全。

  (作者:萬喆,系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央行:7月份降准效果逐步顯現 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降”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杜燕飛)“7月份降准釋放了1萬億元的長期資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資金來源,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准資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今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7月降准還降低了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約13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促進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降准效果逐步顯現,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降”。…
金融支持中小微力度加大 支小再貸款額度今年再增3000億元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杜燕飛)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8萬億元,同比增長29.3%﹔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93萬戶,同比增長29.5%﹔7月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4.93%,較去年末下降0.15個百分點﹔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今年以來,金融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准、合理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繼續實施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深入開展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小微企業融資繼續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的態勢,企業融資便利性得到較大幅度提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