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應對理財產品淨值波動
近日,理財產品市場出現調整,不少理財產品出現淨值回撤。這打破了銀行理財收益穩定、投資安全的傳統觀念,與傳統意義上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認知出現偏差。為何理財產品會出現淨值回撤的跌勢?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成為必答題。在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之前,為了適應存款客戶向理財客戶的轉變,我國理財市場採取剛性兌付模式。客戶參與理財產品投資,一般會按照約定利率獲取本金和收益。理財產品之間通過相互調節收益,實現對客戶的正常兌付。說是理財產品,實際上與存款無異。這種模式容易導致銀行的風險不斷累積,違反了風險和收益對等的原則。同時,在長期剛性兌付模式下,無論是資產管理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都沒有得到提升和鍛煉。隨著金融開放不斷推進,外資機構將會和內資機構同台競技,剛性兌付下內資機構是難以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的。資管新規強調打破剛性兌付,要求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並且實行淨值化轉型,實質是要求資產的收益實時反映到理財產品的收益上。淨值化轉型后,隻要是市場有波動,理財產品的收益就會隨之調整。
其二,市場波動不是單向的,能漲就能跌,市場會受基本面、政策面、消息面、技術面等不同因素影響而波動。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這是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投資領域。但是,隨著市場競爭不斷激烈和客戶對於理財產品多樣性需求提升,銀行資管部門和理財公司也開始涉足權益市場。自2021年底至今,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均出現了一定程度調整。債券市場調整幅度有限,但是權益市場波動較為劇烈。因此,“固收+”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回撤幅度較大,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
隨著理財產品淨值化的推進,出現產品收益的回撤會成為正常現象。面對市場調整,投資者沒必要過分擔憂。
這是因為,資本市場是經濟發展情況的晴雨表。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壓力和挑戰,但是經濟發展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經濟增長的前景依然樂觀。資本市場即使短期有所調整,可最終會回歸經濟基本面,這是影響資本市場走勢的關鍵。雖然資本市場出現短暫調整,但從歷史統計數據來看,權益市場的長期收益非常豐厚。因此,堅定信心長期持有,回報也會非常豐厚。追漲殺跌、頻繁操作,往往很難獲得較好的收益。
此外,相較於其他資管產品,理財產品中投資權益資產的佔比較低,主要的投資標的仍是債權類資產,而這部分資產恰恰是銀行理財和理財公司的傳統優勢領域。同時,債券市場的波動相對較小,客戶不必過分擔憂市場的波動,理財產品的風險整體可控。
最后,應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通俗易懂地解釋了適當性管理的含義,即客戶要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財產品,不要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事情,更不要幻想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風險與收益對等是市場化運行的基本准則。
(作者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高級經濟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