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九:

搭建金融“水利工程” 護穩經濟大盤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黃盛
2022年03月12日09:2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回望過去一年,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2022年全國兩會之際,人民網《兩會“財經眼”》聚焦全國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內容,從經濟目標、減稅降費、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等角度,集中採訪了一批代表委員、權威專家、行業領軍者,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擴大新增貸款規模”“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金融“任務”備受關注。

多位代表委員、產學研代表在接受人民網財經採訪時表示,在我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的情況下,金融行業應繼續精准施策向市場主體讓利,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搭建“金融水利工程”潤澤實體經濟血脈,為宏觀經濟大盤穩中有進貢獻力量。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

“澆花澆到花根上”支持實體經濟

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更好地服務了實體經濟,堅持跨周期調節,完善激勵相容機制,適應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了高質量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証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表示,小微企業是經濟運行中的重要環節,建議2022年金融政策重點放在補短板上,進一步加大支持小微企業的貨幣政策力度,更多地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助力小微企業發展,使資金直達小微企業,“澆花澆到花根上”。

在如何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上,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做客人民網《人民會客廳——兩會時刻》欄目時表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要立足於解決實體經濟的難點、痛點。例如,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工具要解決好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中求進。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峰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了一系列旨在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從市場發展的機遇來看,綠色減碳、科技創新、制造業升級、綠色消費等都將成為外資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並發揮優勢的領域。穩中求進的發展目標讓企業有信心、市場有機會。

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生態

精准澆灌“田間地頭”激發內生動力

金融活,則經濟活。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優化監管考核,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努力營造良好融資生態,進一步推動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金融如何做好支農支小?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認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產業融合趨勢日趨顯著。但隨著農業資產快速積累、農業產業鏈迅速延長、農民收入大幅提升,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的影響不斷加大。她建議,進一步圍繞“擴面、增品、提標”,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推行高標准農田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制度。

在推動解決實體經濟難題過程中,金融對農業農村的產業賦能作用尤為重要。據介紹,中國建設銀行依托“金融+政務+生產”為一體的“建行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台”,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加大了數字化經營力度,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服務,讓金融之水精准灌溉至“田間地頭”。

金融如何解決企業融資難題?360數科吳海生表示,金融科技企業應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協助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的幫扶力度,通過提供不同額度、定價、期限的產品,幫助更多小微群體抓住發展機遇,充分實現便捷性與普惠性的有機統一。

完善監管長效機制

“澆滅著火點”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一直是金融監管部門的重點工作。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針對風險程度高、資產負債規模大、威脅金融體系穩定的事件,果斷決策“精准拆彈”﹔穩妥處置了一批對金融體系有較大風險外溢性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出台了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集中整治違規同業業務、違規加杠杆、違規表外業務和違規套利、脫實向虛等亂象。

針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准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証監會原主席尚福林建議,抓住重點,分類施策,妥善應對疫情影響下不良資產反彈﹔持續整治高風險業務,有序推進高風險機構處置,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嚴防資金脫實向虛﹔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改革推進金融機構自身化險,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加強金融領域法治建設,完善長效機制。

周延禮認為,金融服務特別是金融科技的服務,既要保証應有的效應得到發揮,又要防止數據泄露做好數據安全,對利用數據技術壟斷市場的行為要給予嚴格的監管,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利益。

發展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科技創新要通過科技監管來把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趙錫軍表示,在金融服務過程中風險控制需要特別關注,金融機構要通過科技手段獲取更多的客戶畫像,做好風險預警和處置﹔同時要從宏觀角度甄別風險,既能為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又要通過宏觀的風險識別避免統性風險出現。

提升金融消費者素養,也是業界關注的話題。有代表委員表示,目前國民財商知識水平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和制度,存在金融詐騙現象,給市場經濟帶來了風險。建議要鼓勵創新財商教育的形式,豐富財商教育的內容。

“國民金融素養提升,是與老百姓錢袋子息息相關的大事,也是潛在的剛性需求,更是構建金融安全防線的重要手段,這需要從產學研各個角度去協同發力。”爾灣科技集團創始人CEO李鵬表示,直播、5G技術的落地,更便捷了財商知識的普及,優化了用戶的沉浸式體驗,能夠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風險的識別與防范意識,在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相關閱讀: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一:穩政策力度空前 既是及時雨又是定心丸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二: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 中國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三:穩住基本盤 把14億多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四:財稅政策打出“組合拳” 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五:再增1100萬就業 穩住“基本盤”經濟加固“壓艙石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六:綠色發展跑出“加速度”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七:發揮住房保障民生兜底作用 實現更多人群安居宜居優居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之八:推出更多實招硬招 交通強國建設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責編:王震、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