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
從“能看見”到“能處置” 網絡安全產業筑牢數字經濟發展底座

“弱口令攻擊”“木馬文件上傳”……9月1日,在某市開展的“實網攻防”演習期間,一家事業單位的主機被攻方利用,遭受多方位木馬攻擊。
作為防守方,該單位部署的“態勢感知一體機”第一時間發現攻擊行為,並發出安全警告。技術人員隨即定位受害主機,將其隔離並封鎖IP,及時避免了核心數據泄露風險,“挽回”經濟損失約80萬元。
這一幕發生在360重慶合川數字安全基地,實際上,這是網絡空間中時時刻刻都在上演的“數字攻防”事件的一個縮影。
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傳感器、嵌入式終端、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等,把人、機器、服務連接在一起,形成高度共享的生態網絡。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經濟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復雜,防范網絡黑灰色產業鏈的難度與壓力也在不斷變大。業內普遍認為,統籌發展和安全,須要推進數字安全技術和產品創新,提高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數字安全保障體系,從而筑牢數字經濟發展的安全底座。
“面對網絡威脅,‘看不見’已經成為數字時代最大的痛點之一。”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如是說。如何“看見”網絡攻擊,以360集團為代表的數字安全企業正憑借全球終端覆蓋、多年積累的海量大數據、AI分析技術以及實戰磨礪出的運營服務能力等硬實力,建立起全網視野。
據介紹,360重慶合川數字安全基地是360最早一批城市數字安全項目之一。通過建設城市安全大腦這個樞紐,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真實世界進行實時管控,更能通過大數據的預測性,將“看見”威脅的能力持續深鑽至城市、街道、企業,實現統一感知,整體協防,幫助城市安全開展“智慧化”管理,實現長治久安的願景。
傳統安全運維模式往往靠“堆人”,但人腦是有限的,隻有與城市安全大腦聯通,與大數據進行匹配,並結合安全專家分析,再通過城市安全運營中心下放給企業,企業才能夠看見威脅,既而談處置威脅。
從“能看見”到“能處置”網絡威脅,不僅需要軟硬件硬實力,更需要網絡安全人才強支撐。網絡戰的本質,是人與人的對抗﹔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人才競爭。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7年,我國網絡安全人員缺口將達327萬。
在重慶合川數字安全基地,多所高等院校在此與360合作開展標准化網絡安全培訓業務,為全國各地持續輸送網絡安全人才。這是一項旨在培養網絡安全人才的“種子計劃”,有效彌補了高校網絡安全實踐場景匱乏短板,助力網絡安全人才能力的整體提升。
新挑戰也會帶來新機遇。隨著產業互聯網的到來,傳統產業和政府、城市成為數字化的主角,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展望未來,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網絡安全市場空間廣闊。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約為2002.5億元,增速約為15.8%。工信部發布的《網絡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3年,網絡安全產業規模超過2500億元。
專家指出,在網絡安全的風口來臨之際,網絡安全企業應順勢而為,不斷探索技術為行業帶來的更大想象空間。“未來網絡安全應該升級為數字安全,適應數字中國戰略。同時,安全也將變成服務業。”周鴻祎介紹:“我們制定了‘上山下海助小微’戰略,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賦能,並通過SaaS模式免費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