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傷痕累累 盤點銀行理財多宗罪--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投資者傷痕累累 盤點銀行理財多宗罪

金融理財

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池”、“影子銀行暗藏風險”等諸多議論不絕於耳,“理財資金池”期限錯配、以新還舊等問題甚至被指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更使得投資者人心慌慌,無法了解自己的錢投到哪裡去了。
2013年05月30日08:52        手機看新聞

  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池”、“影子銀行暗藏風險”等諸多議論不絕於耳,“理財資金池”期限錯配、以新還舊等問題甚至被指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更使得投資者人心慌慌,無法了解自己的錢投到哪裡去了。那麼,銀行理財市場為什麼會頻頻出現這樣的局面,這些風險是從何而來?

  影子銀行“魅影”重重

  自2009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漸趨井噴,這些紛繁復雜,期限不一的理財產品,標的通常為券、本外幣結構性存款,信托、票據等等。由於產品預期收益率高過存款利率,那些風險低,至少可以保本的產品頗受普通投資者歡迎。

  隨著狂飆突進式發展累積的資金日趨龐大。對於銀行來說,這筆錢被放入一個專門的資金池中,實質上相當於存款,既保証銀行的中間收入,又無需承擔信貸風險。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主要通過滾動發行、利用資產池期限錯配、實現借新還舊的方式運作,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產配置,使理財資金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並從中取得收益。資金由於不完全計入銀行表內業務,因此也屬於影子銀行資金。

  而對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標准就是看是否保本,而不管資金投向標的,也不清楚風險,例如是券,還是高風險的融資類信托產品。名義上,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是通過這些產品募集的資金投向資產獲取到足夠收益來保証,實際上了每筆投資對應的是整個資金池收益,與單筆收益是脫鉤的,靠綜合收益、儲蓄利率來計算,銀行為保証資金鏈,必須連續售出,這些“資金池”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黑箱。

  某種程度上,這就相當於一個“擊鼓傳花”游戲。由於頻曝無法兌付、巨虧等問題,銀行理財也陸續招來最嚴厲的批評,“游戲”背后,理財業務與平台貸款、地產貸款、影子銀行並一並被監管層視為四大重點風險源。新任証監會肖鋼也曾撰文稱,從某種程度上,這根本就是龐氏騙局。如果投資者都退出理財產品,這樣的擊鼓傳花就會停止,相關風險就會集中爆發。

  投資者傷痕累累

  投資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理財品在“從眾效應”的刺激下,只是一味地奔向那些高收益的理財品。而“高收益”的廣告,往往只是一張漂亮的糖紙,當你打開糖紙后,看到的卻常不是你所期待的糖果。耳邊不斷增多的一個消息就是“理財品最終導致投資者虧損過半。”

  據調查,一些理財產品的銷售也存在有失規范的情況。部分產品在銷售時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片面強調“固定收益”,夸大收益率,並口頭宣傳突破產品說明和協議約定﹔少數銀行51工作人員也存在著重自身業績輕客戶利益的問題。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多數消費者都經歷過誤導現象。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名第一,其次為夸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第三是推銷與客戶需求不符的理財產品。此外,近四成的消費者表示,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未對產品內容做任何介紹﹔

  30%的消費者表示,銀行未進行任何風險揭示。一些投資者直到理財產品到期時,才發現自己購買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當記者向多位普通人士詢問是否會購買理財產品時,答案非常有趣。一位從事工程造價的女士直接說,“不會買,很多都騙人”﹔另一位女士同樣如此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業投資者確實也是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啊!

  應該說, 8號文符合了監管層近年來對於理財業務的一貫揭露和認識。那麼此次打下的一記重拳最終又能擊碎多少泡沫呢?

(責編:曹華、劉陽)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