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升实业半年吸储10亿 导演庞氏骗局高管外逃--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福建永升实业半年吸储10亿 导演庞氏骗局高管外逃

《理财周报》金耀

据理财周报掌握的最新进展,目前,詹立锦、詹再生、陈明文已出逃国外,闽清县公安局已对三人立案追捕。”  据理财周报掌握的最新进展,目前,詹立锦、詹再生、陈明文已出逃国外,闽清县公安局已对三人立案追捕。
2013年02月25日14:58        手机看新闻

  据理财周报掌握的最新进展,目前,詹立锦、詹再生、陈明文已出逃国外,闽清县公安局已对三人立案追捕。

  理财周报记者 金耀/福州报道

  福州台江区江滨假日大酒店4楼,已经难觅福建永升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永升实业”)的踪迹。

  这家注册资本6000万,但在成立半年之际便运作着10亿资金的庞然大物,也走了A股市场上每一只“妖股”的老路:迅速膨胀,盛极而衰,而且衰得相当迅速。

  永升实业在吸储资金达到10亿峰值之后,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轰然倒地。

  詹立锦,永升实业的董事长。这个怀揣着“银行梦”的中年男人,在其“左手吸储,右手放贷”的原有经营计划遭遇问题之后,便开始导演了一场“庞氏骗局”。

  这个玩了近百年的把戏,在对逐利有着与生俱来偏好的普罗大众面前,似乎永远不会过时。“保证投资人的月息达到1%-2%,投资项目是以月息3%-10%向企业放贷”,这就是詹立锦放出的“诱饵”,也是永升实业打出最好的广告。

  据一位永升实业的权人马钢(化名)透露,即便是在詹立锦2012年出逃国外后的12月,永升实业“金字塔”式的非法吸储网络仍然还在小范围运转。

  目前,闽清县公安局已对永升实业出逃国外的3位股东詹立锦、詹再生、陈明文立案追捕。

  永升实业“银行梦”

  在与其他4位股东成立永升实业之前,詹立锦的头衔是福建闽清永升担保有限公司(下称“永升担保”)的董事长。相关资料显示,永升担保为福建省“第五批融资性担保机构”。

  权人马钢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永升担保是挂靠在福州市闽清县当地信用社下的正规企业,詹立锦2012年便是以永升担保在福州市区扩张业务为由,向我们宣传、融资的。”

  马钢去年陆续借给永升实业数百万,其中大部分是马钢自己开的工程承包公司的闲置资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马钢表示,自己手里几百万的欠条要全额得到偿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倒回到一年前,2012年1月,詹立锦与詹再生、陈明文、朱宋飞、许仁翔签订《福建永升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书》,合资成立永升实业,公司地址是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路68号江滨假日酒店4楼。

  5位股东的出资总额为6000万元人民币,詹立锦占股30%,詹再生、陈明文各占股20%,朱宋飞、许仁翔各占股15%。

  “永升实业初期计划的盈利模式是‘左手吸储,右手放贷’,贷给那些继续资金的企业,说白了就是银行里的利差业务,但利差折算下来会比银行高得多。”马钢补充道。

  永升实业的另一位债权人,闽清县的公务员李铁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詹立锦、詹再生两人其实都是原农业银行闽清支行的中层,已经50岁的詹再生之前是农行信贷科的科长。”

  从永升实业期初规划的业务来看,詹立锦在离开银行工作岗位后,似乎仍旧怀揣着一个“银行梦”,只是他走的道路无疑是一条非法的险道。

  据李铁事后了解到,永升实业甚至根本没有在工商局注册。

  理财周报记者在福建省工商局网站中完整输入“福建永升实业有限公司”后,也没有查到与其相关的登记注册信息。

  企业转贷遭阻,危机初现

  “永升实业主要从投资者这里以月息1%-2%吸收存款,再以月息3%-10%向企业放贷,”马钢表示,“詹立锦与詹再生统管公司业务、由陈明文负责财务、由许仁翔主管贴现和现场业务。”

  理财周报记者从得到的近百份企业名单和永升实业的《借款合同》来看,永升实业的放贷业务具体包括:代垫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代垫国内信用证保证、代垫投标保证金、代垫解押贷款资金、信用证保证金垫资、代垫注册资金、周转资金拆借等。

  贷款企业中,也不乏当地的中大型企业。比如,兴盛集团、鑫旺集团、福建连江县远洋渔业、宁德船舶贸易公司、福建鸿宇工贸科技等,贷款金额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不等,贷款期限以短期50天上下的为主,最短的只有2天,最长的可达1年。

  马钢表示:“詹立锦开始确实是在按照原来计划的来做,吸储放贷。但据他本人(去年)11月份向几位债权人透露,其实永升实业在去年6月面临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永升实业贷款给企业,很多是帮助企业转贷的,但是上面银行不贷了,很多钱就难以收回,公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中国银行金山支行一位会计结算部人士表示:“转贷就是说企业前一笔贷款到期了,把钱还上银行再贷一笔。经济下行,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很多都会通过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筹资。但是目前银行对于部分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相当谨慎,有的转贷就会不批了。”

  此外,更重要的是,永升实业并没有像银行一样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只听说他们招了几个业务员,没听说有人专门管风控的。”马钢回忆道。

  “庞氏骗局”、“钓鱼”戏法上演

  2012年6月,詹立锦在发现永升实业面临的问题后,开始策划并导演了一场典型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起源于1919年,是最典型的骗局之一,当时一名意大利移民庞兹,成立一空壳公司,骗人向这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詹立锦在6月份之后的手段和庞兹几乎如出一辙。

  永升实业利用强大的“金字塔”网络加快了吸储的步伐,以新的资金偿还原有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据李铁事后获得的财务资料显示,去年6月-8月,永升实业的吸储规模估计有近3个亿,而永升实业也在去年7月达到了公司吸储规模的峰值,10亿。

  “公司之后都只想着怎么继续扩张金字塔网络融钱、推迟风险,已经没心思放在怎么做好放贷上了。更可怕的是,还有几个股东为了以防万一,已经在考虑怎么把钱放进自己腰包里了。”马钢表示。

  除了庞氏骗局的手法外,永升实业还运用了一种“钓鱼”的手法来帮助自己回笼资金。

  “这也是詹立锦去年11月份亲口向几个债权人承认的,所谓钓鱼就是用欺骗等方法让其他担保公司向永升实业自己的贷款企业放贷,这些贷款企业得到新的贷款后马上转给永升实业,归还之前永升实业的贷款,”马钢透露,“这个手法经常得手,还要得益于詹立锦参股过福州其他几家担保公司。”

  2010年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发放贷款的活动。

  不过,无锡一家中型担保公司的副总曾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担保公司私下放贷或者借道银行变相放贷,在业内相当普遍。”

  2亿“假单”导火索

  2012年8月-10月,2亿“假单”事件以及股东之间内斗,成了压垮这个在悬崖边行走的公司最后的一根稻草。

  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当时据詹立锦事后揭露,永升实业的另2位股东朱宋飞、陈明文以各种名义开展虚假业务从公司抽出资金2亿多放入自己腰包,从詹立锦农行户头、许仁翔和许仁翔母亲林双生的户头汇出,几乎已经造成公司无法经营。

  之后,因为詹立锦和陈明文之间的内讧,陈明文在去年11月主动向外界透露福建永升实业经营不善的事实。

  同时,还曝出詹立锦炒股、炒期货巨亏上亿的传闻,极大地引起了债权人恐慌,造成债权人竞相向永升实业挤兑。

  “我和詹立锦以前私交很好,当时兑钱,詹立锦电话和我说只能拿3成,2000多万只能拿700万,我当然不乐意,”一位从事建材生意的债权人说道,“詹立锦就回,你要不要,不要过几天来拿就一分钱都拿不到了。”

  据理财周报掌握的最新进展,目前,詹立锦、詹再生、陈明文已出逃国外,闽清县公安局已对三人立案追捕。

  而蹊跷的是,同为股东的朱宋飞、许仁翔却未有立案。

  记者致电朱宋飞确认上述做“假单”事件,其在了解记者来意后便以“在外地,不在家”为由马上挂了电话。记者随后发短信争取,朱宋飞也未有回复。

  不过,有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朱宋飞可能才是真正的幕后老板。”

  “他在闽清当地是有名的陶瓷大王,在政商界都人脉广泛。永升实业事情败露之后,他为逃脱干系转手将自己的股份送给了詹立锦、离婚、更换了自己在河南、山东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转移财产,警方竟然也没有对他进行立案调查,实在没道理”。

  对于此种说法,截至发稿时止,记者仍未得到相关方面的证实。

  县政府、检察院“罗生门”

  2012年12月初,詹立锦等几位股东在台江假日酒店和永升实业的债权人签定了《债权处置协议书》。

  协议书中显示,永升实业的89位债权人成立了讨债公司,承接了永升实业原来对外的债权共计人民币6.88亿。“这些债券不是根本就讨不回来,就是很难讨回来,目前我们只讨回来大约3%,也就是2000多万,”讨债公司的一位代表透露。

  受永升实业集资事件波及的重灾区白樟镇,一位居民向理财周报记者反映,“这次永升实业的集资,闽清镇涉入很深,估计涉及近千户居民和当地企业,当地多数的公务员被牵入其中,詹立锦和她妻子用来吸储的银行卡据说有80多张。”

  记者来到了闽清县检察院了解情况,相关人士也承认了永升实业集资事件对于县里的影响很大,并且主动表示“确实有大量公务员涉及其中”。

  但这种说法闽清县政府却未予认可。“永升实业集资的事情我们只是有听说,我们不太了解情况也不敢乱说”,“上千户家庭涉及是肯定没有的,几十户差不多,那么多的话县里肯定会重视的”,闽清县宣传部黄姓主任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广东鹏鼎律师事务所律师邹立洪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后,认为詹立锦等人的行为符合“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携带集资款逃匿”等相关司法认定,已经构成了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责任编辑:曹华、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