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非公募业务近期明显降温,在缺乏业务基础的条件下设立子公司后继乏力,收入贡献度低,使得一些公司股东方与经营层之间产生了分歧。
有基金公司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很多公司不具备开展多样化专户业务的基础,盲目设立子公司,后继乏力。“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在子公司设立开闸时就向股东方提出了设立子公司的要求,股东方一直都不支持。”上述人士说。
在可以收集到的29家基金公司经营数据中,2012年,虽然非公募业务收入占比出现一定程度上升,但贡献度并不高,最低的全年仅收入71.56万元,对整个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占比仅为1%,另外还有2家公司的收入占比为1%;1家公司专户收入占比为2%,4家为4%,还有7家专户营收占比不足10%。
据了解,在这些基金公司中,不乏开展专户业务多年的公司。在股东方眼中,收入和利润才是决定一项业务是否推开的唯一标准。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股东层人士透露,原本股东就对其控股的基金公司是否发展非公募业务意见不一,看到其他公司经营情况并不乐观,股东方当然不愿在该项业务上投入过多。
然而,急于提升经营业绩的基金公司经营层却仍将专户视为突围的捷径。“我们对专户业务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尽量不让公司投入过多资源。”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说,即便如此,股东方也不愿意在专户业务上做大的投入。
股东的考虑更为现实。在他们看来,目前多数基金公司的专户仅停留在通道业务上,一些公司的通道业务规模占到了专户全部业务量的一半以上。“通道业务收费低,而风险不可控,不能作为基金公司业务的突破点。”前述基金高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