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公司埋頭專戶或子公司局面正在改變
新基金公司成立后埋頭專戶或子公司而無意公募戰場的局面正在改變。未來新基金公司成立后即使無意於公募業務,也必須發行至少一隻公募產品,公募產品將成為基金公司的“標配”。
據証券時報記者了解,証監會曾通知部分新基金公司,在大力發展子公司業務的同時,也要兼顧基金公司應盡的社會責任,發展公募業務。
“一些基金公司成立后就沒有發展公募業務的想法,純粹是做子公司或者專戶業務。管理層的想法可能是避免基金公司的牌照成為空殼,淪落為某些資源的業務通道。所以,這個口頭通知,只是針對那些成立了子公司的新基金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記者從幾家新基金公司處確認了這個說法。“是口頭通知、窗口指導,沒有具體的文件。”上海一家新基金公司人士說。
從近期部分新基金公司的動作來看,公募業務確實重回舞台。成立之后一直大力發展子公司業務而無意公募的興銀基金就屬此例,該公司旗下子公司成立不足半年,規模已經突破500億元。不過,興銀基金首隻公募產品也在准備中。
還有更多的新基金公司加入了公募大戰。道富基金淘樂60天理財債券基金12月獲批,前海開源基金第一隻基金事件驅動混合也已成立,國開泰富基金首隻公募基金歲月鎏金定期開放信用債12月23日成立,鑫元基金旗下貨幣基金正在熱賣中,上銀基金首隻公募基金也已獲批。
值得注意的是,跟以往新基金公司成立后首隻產品必定是股票基金相比,如今的新基金公司首隻產品均鎖定固定收益類,並且是“孤品”。例如英大基金,第一隻也是目前唯一的公募基金——英大純債於2012年11月向証監會提起申請,直到今年4月25日才完成募集宣告成立。
“對於有子公司的新基金公司來說,不發公募產品影響不大,因為憑借子公司的非標業務就已經能夠活得很好。公募業務也不賺錢,沒必要發。”一家新基金公司人士點評道,“如果必須發公募,顯然發債券或者貨幣是成本最小的。”
事實上,由於不做公募業務,很多新基金公司至今仍沒有主動管理的人員配置,既沒有股票基金經理,也沒有股票研究員。前述基金公司人士說:“如果做公募產品的主動管理,成本會非常高,后台、客服、人員配置,都需要錢。如果專心做子公司,就可以省掉很多。發債券公募產品,成本更低,如果是銀行系,人才優勢就更明顯了。”
來源:証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