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暴露泄密事件 全球央行调查彭博--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接连暴露泄密事件 全球央行调查彭博

2013年05月17日08: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彭博在全球金融高管的终端上安了个“后门”。

  上周末,国美投行高盛爆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存在泄密行为。5月13日,彭博新闻主编马修·温克勒在自家网站上承认此事。马修·温克勒在对终端泄密一事澄清时表示,彭博社记者能看到客户的登录历史,以及“在汇总基础上的用户高级别使用功能,但不能看到密级信息的细节”。

  尽管彭博新闻社主编马修·温克勒为曝光的偷窥丑闻道歉,但由于全球各大央行等金融机构“底牌”不容偷窥,包括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以及欧洲央行在内的彭博客户都称在调查此事。也有消息称中国央行也已经着手调查,但中国央行并未对此消息予以回应。

  接连暴露泄密事件

  彭博泄密事件的暴露源于高盛的投诉。上个月,彭博社一名驻香港记者询问一位高盛合伙人是否已经离职,因为该合伙人在过去几周没有登录彭博数据终端。高盛在发现彭博记者掌握其“内部”信息后,愤而向彭博投诉,明确表示那些属于敏感信息,不应被记者看到。彭博社表示,在上月收到一位客户投诉后已限制记者接触客户数据。

  彭博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丹尼尔·多克托奥夫在丑闻被揭露后发布声明,承认公司记者使用该终端秘密采集新闻“是一个错误”,并宣布已经禁止其记者获取终端订户的部分信息,其中包括最近一次登录的时间、何时签约及订户对新闻和聊天等功能的使用频率等。

  就在高盛投诉彭博记者窥探被曝光的几天后,又爆出彭博金融终端用户间发送的逾1万条私人消息被泄露到互联网上。据报,两份长长的清单已在互联网上放置多年,清单中列出了全球数十家大银行的交易员与其客户之间发送的机密彭博消息。这些消息通过一次简单的谷歌搜索被发现,在曝光后13日被从网上删除。

  彭博社对此的声明表示,彭博记者可以查阅的信息从未包括彭博交易系统、投资组合、行情显示、交易簿、其他相关系统或客户邮件。记者曾经可以看到有限的客户关系数据,但公司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后,已立即改变政策。目前,彭博社已经修改了公司规定,所有的彭博社记者都只可以访问与其他客户所能获取的范围一样的客户关系数据。此外,公司还任命史蒂芬·罗斯担任新设立的客户数据相关负责人,以保证“新闻业务不会再获得机密的客户数据”。

  全球金融机构调查

  但是,这些并没能平息泄密丑闻。有美国媒体报道称,一位曾经在彭博社工作的员工曾经进入保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美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使用信息的数据终端。这一报道引发了美国监管层的恐慌。同为彭博终端用户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表示已介入,并正在核实其高层所使用的机密信息是否被彭博社记者追踪。

  据报道,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德国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家央行机构正在调查彭博使用相关资料的情形。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央行一名发言人表示:“对于央行而言,保护私密资料至为重要。彭博发生的事件应当受谴责。央行官员在与彭博保持密切联系,而彭博已经保证此事将不再发生。我们也将就此事与其他国家央行交换意见。”

  据国外媒体报道,作为彭博最大的客户之一,摩根大通周三表示已经向彭博发送了正式具有法律效力的信函,要求彭博说明其记者能看到的银行信息的细节。摩根大通一位管理人员称,正寻找5年来彭博记者访问摩根大通员工使用终端情况的精确日志,并确认彭博对系统的控制措施已经到位,以防止未来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信息终端监管亟待加强

  一直以来,彭博终端都是该公司“引以为傲”的品牌,“彭博专业服务”在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的售价已经达到每年两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早在1995年彭博进军中国时就已经成为其客户。

  去年4月彭博诉大智慧不正当竞争案中,彭博代理律师庭审时提供的数据显示,彭博最早于1995年接触了中国客户,中国货币当局并于1995年成为了彭博客户;其后,彭博新闻社于1995年6月27日获得外国驻华新闻机构证,并在1999年成立了彭博中国公司。

  虽然中国央行已经使用彭博终端多年,但与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老大”地位形成对比的是,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不显眼。彭博全球共拥有超过31.5万用户,而在去年4月彭博诉大智慧不正当竞争案中,彭博方面提供的数据是在中国有3500个用户。

  不过,彭博目前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授权信息商中“最全面”的一家。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披露的授权信息商名单,在全部10家授权信息商中,彭博和汤森路透是仅有的两家外资企业,获得了全球范围的分发权限。其中彭博获得了包括外汇、本币、基准、经纪在内的全部四项授权使用信息产品,超越汤森路透。此外,彭博还获得了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深度数据的发布授权,授权范围同样为全球分发。

  据业内专家介绍,国内类似彭博社的信息终端包括万得资讯、大智慧、新华08等,但国内的信息终端规模相对小。“由于金融资讯服务涉及金融机构的敏感信息,对这些资讯服务商的监管亟待加强,这甚至涉及国家的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他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