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争端峰回路转 光伏产业整合料提速--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中欧争端峰回路转 光伏产业整合料提速

2013年07月29日08: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中欧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中欧光伏案“峰回路转”,日前达成价格承诺方案。27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联新能源商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5家行业组织联合发表声明称,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

  业内专家表示,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方案,中国企业将避免在8月6日起被征收47.6%的高额关税,为光伏企业保住了欧洲市场60%的份额。但出口数量如何在国内企业间分配,将成为新的问题。光伏产业未来将在复杂的环境下加速整合。

  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光伏产业还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

  下游产品价格有望止跌回升

  业内人士认为,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妥善解决,维护了双方光伏产业利益,是互利双赢的结果,有利于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稳定有序发展。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对此表示,中欧贸易额巨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的,应理性看待,妥善处理。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通过对话与磋商解决光伏贸易摩擦,有助于维持一个开放、合作、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谈判结果积极、富有建设性。

  中国对欧光伏产品出口仍将维持合理的规模,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光伏业界人士的反应各不相同。对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组件企业特别是大型厂商来说,“限价、限量”会使中国企业竭力保住的欧洲市场份额未来加速向它们集中。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欧洲市场的大门可能从此对它们关闭。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硅片和设备供应商认为,短期内下游的利好难以传导上来。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厂商认为,谈判达成的妥协结果意味着此前预期的对欧多晶硅“双反”将难以进行,多晶硅行业旨在自救的“价格战”可能卷土重来。

  河北一家光伏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他第一时间看到这条重大利好消息后,不顾周末假日大家都在休息,立刻召急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开会讨论这一消息。

  “目前业界都在传每瓦0.55欧元到0.57欧元的出口价格。尽管这一价格比我们企业目前的售价低一些,但并没有低得离谱,不至于使我们的产品未来在欧洲市场失去竞争优势。看来,未来我们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还能保得住。”该负责人在电话中兴奋地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按照业内公认的看法,目前国内厂商出口到欧洲的光伏组件平均成本最低可达每瓦0.45欧元,与每瓦0.55欧元的价格存在一定差距,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每瓦0.55欧元的价格水平接近去年11月以来的平均价位。未来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光伏产品仍可维持一定的毛利率水平,各光伏生产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毛利率有望得到改善。

  民生证券新能源及电力设备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海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欧双方目前达成的结果对光伏行业最直接的利好是以“限量、限价”方式保住欧洲市场份额,这一市场目前仍消化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进而带来企业对欧洲供货量的攀升,从而推动下半年组件、电池等产品价格止跌回升。

  今年以来,尽管由于新兴市场需求攀升,光伏行业从去年谷底中出现“回暖”迹象,这使得包括组件和电池板在内的光伏产品价格在今年1至2月出现短暂上涨态势,但据统计,整个上半年,光伏产品价格仍较去年底有所滑落。

  王海生分析,局部市场需求的上升至今并未促使困扰光伏行业已久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根本好转,因此,即使未来欧洲市场因“双反”负面影响消散而有所回暖,但对于光伏产品价格的作用短期内仍仅限于止跌,大面积的回升可能仍需时日。预计国内光伏产品平均价格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虽然不排除短期内部分订单较满的大型企业有涨价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光伏的买方市场格局只要不发生变化,产品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就不存在。

  出口总量限制加速行业洗牌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主任陈惠清表示,最终谈判的价格控制水平不对外公布,而出口数量的配额如何在国内企业中分配,还在研究阶段,不便透露。但是,大多数企业对此是满意的,通过这样的贸易安排,企业能保持合理的出口份额。总体来说,中国还能保持住在欧盟60%的市场份额。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方案下,光伏企业间将出现更激烈的竞争,大厂对欧出货的下滑有限,但小厂将会出让更多的市场份额。

  上述光伏龙头企业负责人认为,此前欧盟“双反”的影响可谓深远,但从谈判达成的结果来看,未来欧洲市场的竞争将更有利于大型企业,每年7GW的出口总量将集中于拥有渠道和政府资源优势的大型厂商。

  王海生认为,此次中欧贸易争端谈判结果最大的影响在于出口量限制。经过过去数年的低成本竞争,当前国内光伏企业的价格水平已不相上下,因此欧盟“限价”的影响并不大,但每年不高于7GW的“限量”要求将引发新一轮国内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的实力将体现在能否从7GW的“蛋糕”尽可能多分一杯羹。

  浙江一家已停产近两年的中型硅片和电池板制造商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以往在欧洲市场没有量的限制,像他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如果自主地去欧洲各国争抢客户,只要价格合适,质量水平过关,拿到订单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但是,未来对欧出口一旦启动“限量”模式,无疑将更有利于品牌影响力更大、销售渠道更畅通的大型企业。

  王海生表示,7GW的总量如何分配将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光伏行业面前的一道题,不排除未来光伏对欧出口实行“配额制”的可能,结果就是出口量将加速向大厂商集中。上述浙江企业负责人认为,如果我国政府未来真的实施配额制,无疑将使处于生存困境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留给它们的选择可能就是加速退出光伏行业。

  王海生分析,对欧光伏出口如果启动“限量”模式,A股40多家光伏概念上市公司可能出现一些分化。未来配额的分配将可能以产能规模来划线,在A股光伏公司中,海润光伏、亿晶光电、中利科技、东方日升和向日葵等公司产能规模位居前列,未来有望在“配额制”下优先分享7GW的“蛋糕”。

  “国内光伏企业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度正在不断降低,这意味着未来企业的生产可能不再唯欧洲马首是瞻。长远来看,企业竞争的主要阵地将集中于国内市场以及亚太、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对于企业来说,不必过分在意欧洲市场的得失。”王海生说。

  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民表示,一旦给定了配额,国内的企业可能为之“打架”,结果可能是大企业得到绝大部分蛋糕,而没有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没有配额,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很难维持生存,还是得放弃欧洲市场。

  多晶硅价格战或卷土重来

  面对“佳音”,一些上游多晶硅厂商显得并不那么乐观。在它们看来,中欧谈判的“峰回路转”意味着我国对欧多晶硅的“双反”将不了了之。

  四川一家大型多晶硅企业此前一直处于停产技改状态。该企业一位中层管理人士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一直寄望我国对来自欧、美、韩等地多晶硅的“双反”能正式裁决,如此便可对进口多晶硅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从而收回被进口产品占领的国内多晶硅80%的市场份额,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复产希望。

  7月18日,商务部出台对美韩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初裁结果,但并未给国内多晶硅业界带来多大欣喜。上述管理人士表示,从初裁决定对各进口厂商征收的临时反倾销保证金率来看,占进口多晶硅30%份额的韩国OCI仅被征收2.4%的税率,这种反倾销的力度有限。一直以来,中国从欧盟进口多晶硅的量最多,但此次来自欧盟特别是德国的进口多晶硅厂商并未在反倾销对象名单中,对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利好程度可能有限。

  “之前我们预期商务部8月会把欧盟多晶硅厂商也列入反倾销名单,但中欧光伏谈判‘握手言和’后,对欧盟多晶硅厂商的反倾销可能不会出现。”该人士表示,未来国内多晶硅行业的选择一是继续漫长的去产能化进程,二是在下游释放出的有限需求市场中加剧竞争。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国内多晶硅市场的需求量预计在8万吨左右,但国内企业目前的有效产能超过14万吨。王海生分析,即便不考虑进口多晶硅所占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多晶硅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将长期维持。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尘埃落定后,与之关系紧密的我国多晶硅“双反”可能利好出尽。在市场供需仍然失衡严重的局面下,国内多晶硅行业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价格战”。

  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光伏产业还将在较长一定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现在国内需求已无法消化中国的光伏产能,未来10-20年内,产能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体产能将缩减,最终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是,上游多晶硅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形成5-6个多晶硅集团,中小企业淘汰;中游形成4-5个电池组件集团;而下游将有数量相对多的光伏电站建设、设计和运营企业。(记者 郭力方)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