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股民占新开户投资者的比例,从之前的10%增长到30%,共同特点是:操作频率高,每天不操作就“手痒”。
据第一创业证券公司统计,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90后”股民占新开户投资者的比例,从之前的10%增长到30%;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某非金融专业,炒股学生高达50%以上,即使不投入资金,关注股市走势的也有70%—后浪推前浪,“90后”已然开始在股市中挥斥方遒。据此,记者连日来对津城10名“90后”股民进行了追踪采访,发现他们存在不少共同特点:例如资金多来自家庭、个人心态好、操作频繁、偏好做短线等等,而更加一致的心声则是:股市“小鲜肉”,绝不做任凭收割的“小韭菜”。
股本都是爹妈赞助心态好“不上天台”
记者采访了10位已经入市的“90后”股民,股本在3万元到20万元不等。炒股时间长则五年,短则3个月,盈亏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接受采访时基本都是乐呵呵地,即便连续大跌也信心满满,基本看不见哀叹。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90后”股本,普遍存在在校生比毕业生高的“反常”现象。刚参加工作不久,少有积蓄,不爱存定期,将少量支出结余和家长的零星赞助放在一起入市,让毕业生的股本比不了基本上完全靠家庭赞助的在校生。记者采访发现:8名在校生股民,竟有5人本金在10万元以上。
1992年的研究生陈琪,本金总额13万元,同班同学郭伟,投入了20万元。郭伟说:“最开始是用奖学金,后来挣了一点钱就开始跟父母商量能不能追加一些资本。父母不支持,他们都是坚定的地产投资者,股票赔了失意跳楼的故事听得也多,觉得风险太大。后来实在拗不过我才投入了一些。”
像郭伟的情况一样,很多在校股民的父母其实都属于保守型。20岁女股民小童的父亲吴先生说:“女儿炒股跟我谈了3次我才同意的。她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只是看周围同学挣钱了‘眼馋’。刚开始用自己多年积攒的压岁钱,后来我又给了她5万—其实心里已经做好了回不了本的准备,就当让她学习锻炼吧。”
偏爱短线操作频繁专家建议“专业学习”
记者发现,小跑入场的“90后”小鲜肉股民的共同特点是:操作频率高,每天不操作就“手痒”。
跟老一辈儿股民到点坐在电视机前看股评不同,新股民虽然经验不足,但学习成本的降低,学习渠道的增加,使得年轻股民并不是长辈眼中毫无专业知识的形象。
“90后”股民选择股票,主要分为自己研究、与身边人交流两种方式。自己研究一般会通过专业书、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常规学习。现在在金融机构实习的李先生非常喜欢钻研研究报告:“我觉得研报非常有价值,我自己学习,也能对行业发展有个概念。平时多看新闻,也看有没有跟某个行业相关的鼓励政策或打压政策的出台。”
除了自己学习外,“90后”股民也喜欢跟朋友交流。“当你炒股后,你会发现身边炒股的同龄人真的很多啊,开盘一起交流,休市的时候预测总结。有时候也会大家一起买同一只股票。”
由于手机移动端的发展和资金量的匮乏,“90后”股民往往属于激进型,快进快出,有一点盈利就会抛掉,赚点零用钱,亏损一点也马上出掉换成其他股票,操作很频繁。
都说新客户就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都砍掉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90后”股民因为没有心理包袱,在牛市中胆量更大,所以总体讲收益不错。但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还是奉劝他们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不要只听消息,信朋友,长本事才能长期在股市安营扎寨,才能更科学地理财获益。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