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风电屡陷“裁员门” 企业扭转困境靠什么?--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华锐风电屡陷“裁员门” 企业扭转困境靠什么?

2012年11月23日14:0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能源11月23日电(和佳)尽管华锐风电一再对“裁员”矢口否认,来自各方的质疑却从未断绝。继应届生“解约门”、“末位淘汰”传言之后,华锐风电再陷“裁员风波”。日前,公司内部350名员工“被休假”事件再一次将华锐风电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11月15日,华锐风电发布通知,决定对350名员工执行带薪放假,从19日起直至公司恢复生产。虽然华锐一直声明强调“带薪休假”,但每月仅能领取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仍被员工质疑为“变相裁员”。

  回顾今年,华锐风电已掀起过三次“裁员”风波,有专家认为,华锐屡陷“裁员门”折射出了当下风电企业的经营困境与发展中的举步维艰。

  强制“放假”被指变相裁员

  近日,多名员工打着“不同意,爱咋地咋地”等标语的条幅齐聚华锐风电北京总部抗议,全因公司下发的一纸通知。华锐风电公告称,众多岗位开工不足或已停产,大量员工已无任务安排,首轮350名员工将于19日正式停工放假,直至公司恢复生产。

  根据华锐风电声明,上述“350名员工”将在第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停工放假30日内),按照提供正常劳动情况,获得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从第二个工资支付周期开始(停工放假30日以后)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领取基本生活费(《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支付标准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大约1000多元。

  对于复工时间,华锐风电没有给出承诺。根据目前中国风电行业的现状来看,“寒假”可能很漫长,等待可能落空,复工也许遥遥无期。华锐风电员工向媒体表达了不满,质疑此举实为“变相裁员”,称“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公司该有的行为”,要求公司按直接裁员办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给予补偿。

  华锐“裁员”三步曲

  今年以来,华锐风电有关“裁员”的风波不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回顾华锐风电年内三次“裁员风波”,不难体会风电大鳄寒冬期的举步维艰。

  5月初,多名毕业生在微博上爆料,称去年年底刚和华锐风电签订“三方协议”,却突然遭遇解聘,吐槽“还没去上班就被裁掉了”。当时大多数企业的招聘都已结束,这些毕业生错失机会面临失业。华锐风电的公告显示涉及解约的有350人,原因是整个行业环境不好,解约实属无奈。一石激起千层浪,华锐风电的公告使“解约门”不断升级,并招来网上骂声,公司网站也遭黑客攻击,被解约的毕业生则聚集在一起展开维权行动。

  “解约门”未出一个月,5月底,华锐风电再度传来裁员消息,传言称公司将裁核心研发部门30人,其他部门欲裁20%,未来有可能达60%。尽管之后,华锐的员工们并未见到有关裁员的正式文件,但是不少人已经被上级约谈。“谈话内容无非是希望我们主动离职。”华锐国内市场部一位员工说,在被约谈时,上级提出让他去项目现场锻炼。在他看来,这样的调岗实际上是劝退。另据公司内部人士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以应对今年惨淡的市场,高层有意重新审视公司的架构,并对各部门人员配比进行调整。

  11月15日,华锐风电员工又“被放假”,第三次引发人们对公司“变相裁员”的质疑。虽然华锐风电回应称带薪放假是本着对员工负责,不放弃每一个员工的态度,但“被体恤”的人却似乎并不买账。有员工直截了当地指出,公司给大家“放假”就是变相强迫员工自行辞职,从而避免裁员所需支付的大量经济补偿。

  “裁员门”折射经营困境

  打发员工“各回各家”或为无奈之举,但有媒体曾经算过一笔账,此次停工放假的350名员工将每月为华锐风电节省70万元左右。按此推算,一年下来,放假省下的成本不会超过1000万元,而华锐风电顶着舆论压力做此决策,资金困难可见一斑。

  华锐风电于2006年成立,曾经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辉煌阶段, 2007年到2010年间,公司净利润从1.26亿元猛增到28.55亿元。2011年1月5日,华锐风电更是以90元/股的发行价华丽登场,创下了主板市场20年来发行价的最高纪录。

  然而随着国内风电政策收紧,以及风电上网等问题的凸显,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风电装机新增市场快速下滑,华锐风电的业绩也每况愈下。财报显示,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04.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66%。进入2012年,风电行业继续行业跌势,华锐风电第三季度报告的发布更是让人难以乐观,前9月实现营业收入36.34亿元,亏损高达2.55亿元,同比下滑了128%,其中,单季亏损高达2.8亿元,这是华锐风电四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遭遇季报之困的不仅仅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明阳风电也成为“难兄难弟”。第三季度,金风科技营收24.6亿元,净利润为负3243.88万元,为2008年以来的首次单季度首亏;明阳风电营收同比下降58.6%至7.878亿元,净利润下降94.4%。至此,风电三大巨头两年前在资本市场上创造的神话已全部落幕。

  ■ 记者快评:

  风电“过冬”靠什么?

  从大赚到大亏,短短几年间,风电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巨变。业绩下滑、利润骤减、应收帐款激增……昔日风光无限的风电行业如今却成了众多风电设备制造商深陷的泥淖。分析今日困境的原因,华锐风电创始人之一阚治东的话说的很实在:华锐风电业绩下滑一方面有宏观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检讨自己,前期扩展步伐太大。

  问题摆在面前,风电这个“冬天”怎么熬?企业“过冬”靠什么?

  首先,降薪、裁员并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定的资金压力,但并非企业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根据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风电仍是一个具有前景的产业。事实上,科技人才、熟练工人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财富,留得青山,才不怕在未来市场回暖时“没柴烧”。

  其次,风机设备企业“中国制造”的老路不能再走,走出“寒冬”需要实力的支撑,企业应尽快摆脱关键技术依靠国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例如风电巨头华锐风电,一年来除了业绩缩水,还有两次重大安全事故和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其“野蛮生长”过程中暴露了技术、管理等诸多短板。风电行业“御寒”必须要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获得。

  第三,风电行业“寒冬突围”不能单纯依赖政策扶持,真正能救自己的还是企业自身。“现在中国的风电市场占世界市场的40%,不是市场小,而是来分这块儿蛋糕的人多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分析称。风电企业的问题应由市场竞争来解决,寒冬期的这一轮洗牌,缺乏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欠佳的风电企业将出局。因此,反思既往发展模式的不足,重视技术和研发,摆脱“中国制造”的窠臼,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良方。

(责任编辑:聂丛笑、乔雪峰)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