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去斯德哥尔摩领诺贝尔文学奖,舆论中的政治氛围似乎一直高于文学的洋溢。真是难为莫言了,面对了那么多他本想回避的问题。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讲话,坚定地称自己是“讲故事的人”,但很多人都希望从他嘴里听到政治,这真是文学的悲哀。似乎离开了给政治当走卒,文学就一文不值。
但莫言是文学真正的捍卫者,他就是拒绝卷入很多人为他设的迷局,就文学谈文学。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也是这样,他在中国作家中一直没有什么突出的政治自我标榜,大体属于作家群体中“随大流的”,与权力的距离也不远不近。他的全部精力却投入到了对人性、自我、社会和中国历史的思考上,他在中国的现实社会条件下,展现了一个作家不拘一格的想象和惊人的精神自由。
莫言是一个里程碑,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主流现实同西方主流价值之间尝试包容和相互尊重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以往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是体制的对抗者,诺贝尔委员会给他们颁奖被普遍认为是“政治决定”,他们有意无意成了西方对付中国的筹码。
但莫言完全不同,他是中国主流作家,为自己也为人民写作,在与祖国同行的同时,他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他打破了中国思想者们只有做“异见人士”,才能受到西方顶级礼遇的“神话”,他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另一条令人敬重的路。
但莫言不是这条路的精心策划者,他就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忍不住要把故事讲出来的作家。他在瑞典文学院的讲话对自己的那些故事表现出罕见的着迷,他不是对周围世界以迎合或对抗去百般“适应”的人,他很自我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等着外界围过来越来越多的听众。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太多的人和力量想对莫言做南辕北辙的政治利用,把他变成加强自己博弈力量的筹码。一个人在这种时候禁不住类似诱惑是很可能的,不仅在瑞典,今后漫长时间里会不断考验莫言的定力。
莫言获奖当然不是百分之百超越政治的,影响力太大的事,本身就隐含了政治。莫言获奖后的表现一再显示,他想让文学奖、至少他获的这个文学奖“政治最小化”,他真心想让文学奖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名实相符,这既有他的朴实、持重,也是他对文学的保卫和珍视。
强迫莫言反复谈刘晓波的事,谈中国的言论自由和人权,这是对一位文学理想者的极大不公。诺贝尔文学奖不应成为帮着西方在政治上攻击中国的等价交换,那样的思维方式该换换了,时代在前进。
莫言无意间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他对文学和政治的态度,他对国家和社会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怀,他爱讲故事和起了“莫言”这个笔名,他回答问题的坦率和固执,对世界来说,这些本身就是现代中国一本打开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