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MBA项目才是商学院的未来
余明阳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商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导致商学院远离中国的市场环境,这也大大减弱了商学院学生对母校的依恋和崇敬,学生与母校的关系往往仅限于和几位明星教授的私人关系,他们对母校的教学水准、师资能力、知识提升水平的整体评价并不高,捐款、捐赠也相对不足。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则注意到,全日制MBA的毕业生比起EMBA学生来说,往往更愿意参加校友会、讲座、论坛等活动,也有着对学校更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比起EMBA来,全日制MBA的学生多是企业的中下层人员,学费也低廉得多,但准入门槛更高,需要通过严格的外语、数学考试,进行全日制或脱产学习。
然而,从排名上看,全日制MBA项目的发展被EMBA远远甩在后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项目在FT排名中排在第7名,MBA排名则从3年前的第8位下降到了第24位。
张维炯说,全日制MBA项目是商学院里最为艰难的项目,因为学生占用了最多的硬件、软件资源和授课时间,但它仍然是MBA教育的未来,“不管我们EMBA排名有多高,MBA排名有多低,我们也将尽全力参与MBA的排名。这些学生的数量不够大,学费不如EMBA收的高,但这是我们学院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未来。”
EMBA真的达到国际化了吗?
以EMBA项目为引领,国际化成为了商学院的普遍趋势与不二选择。2002年,中国推出EMBA教学体系时,也是全球EMBA走向国际化的飞跃期。
商学院国际化的诸多表现包括:争相进行EQUIS、AMBA、AACSB三大认证,学术成果以美国权威管理学杂志计算,大量引进或柔性引进海归背景的教师,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合招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学生,不再接收本国优秀博士生留校,确定比例开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并将这一比例逐年扩大,大规模选送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每年在中国举行数百场国际学术研讨……
不过,余明阳对这种国际化持怀疑态度。2012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的第五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他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国际化是否等于美国化或欧美化,是否必须用美国人的语言、用美国人的研究方法,研究美国人感兴趣的问题,在美国人认可的杂志上发表成果?”
在余明阳看来,近10年来,中国各大著名商学院在欧美管理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字激增,但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具有核心原创性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中国管理学家尚为数不多,由中国管理学家提出的原创性理论和重大学术贡献更是少之又少;大量引进的国外名校管理学教授只是利用假期和学术休假在中国兼一份职,拿一份薪水,装饰一些门面,其发表的论文作者第一单位依然是其国外的名校。“我们努力在走国际化道路,但国际对中国管理学界的认同度并没有显著提高。”余明阳说。
反观全球,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大学是走国际化道路的典型,但事实上,办学的结果是成为了“不在美国本土上的美国大学”,或者是“美国名校商学院的亚洲分校”。新加坡某主管官员评论说,这些大学的国际排名的确在日益上升,但他们对本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却在日益减弱,他们的学生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在毕业以后来适应本国本土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中国商学院对本土案例研究尚十分欠缺
余明阳认为,中国商学院目前的发展方式大多千篇一律,各学院做的发展战略几乎可以通用。而商学院只有构成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形成竞争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这方面,美国的顶尖商学院都坚持个性化发展,如哈佛大学坚持案例教学,芝加哥大学追求理论体系,沃顿商学院强调给学生广泛选择,耶鲁大学注重社会管理,斯坦福大学关注创新创业……这种个性化的商学院发展定位,构成了美国商学院良好的社会生态。因此,中国的商学院有必要在个性化的道路上有所思考,有所探索。
“我坐在清华MBA的课堂和哈佛商学院的MBA课堂上,感受鲜明,我们还差得太远,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赶上。”钱颖一认为,尽管中国的商学院有着一流的生源,但课程设置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增加更多的沟通、批判性思维和推理的内容。此外,中国商学院的本土案例研究还很欠缺,“很多人在关注中国的新兴市场和中国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案例研究并没有赶上,清华大学过去只做了10个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的质量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的质量是可以抗衡的,但是数量太少。”钱颖一说。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看来,本土研究的薄弱正是中国商学院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教材仍然是英美学界的。“我们要去参与这个游戏,去引领学界。研究生要能够以中国本土的商业环境为背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开展原创研究,也不完全是写英文文章,还要写中文文章。我们帮助中国企业成长,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你要在这里竞争,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则。”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中国现在有280个MBA项目,400多家商学院可以进行MBA教育,每年毕业生人数近5万人。而在美国,有1300多家商学院,每年毕业的人数是15~18万人。在印度,管理学教育爆炸式发展的20年后,也已有超过2000个MBA和EMBA的项目。
两年前,陆雄文被GMAT组织邀请担任全球董事。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全球管理学界对中国管理学教育的认可。
陆雄文觉得,现在中国的MBA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他相信,未来无论是EMBA还是MBA的规模都会增加3倍。“要和美国一样,首先要做到15万MBA和EMBA毕业生。哈佛、斯坦福一半是为美国培养人才,一半是为世界培养人才,我想将来中国也会有这样一天。但我们今天还远远没有达到。”陆雄文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