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价拍卖”真假难辨易做局 投资更具风险【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无底价拍卖”真假难辨易做局 投资更具风险【2】

2013年01月14日08:2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玉雕大师吴金星的作品《有凤来仪珮》,无底价起拍,成交价为7.8万元。

  优势

  确实有漏可捡 亦可积聚人气

  为什么“无底价拍卖”突然之间热了起来呢?

  天问拍卖公司总经理季涛认为,国内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目前到了调整期,作为拍卖企业,在市场下滑、收藏者信心不足、人心犹豫不定时,重新聚拢人气是十分重要的。几家拍卖行不约而同加大了无底价拍卖品的数量,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国外拍卖行对于艺术品的定价水平比较高,判断得比较准确。中国的拍卖行在这方面有欠缺。如果一不小心定了个超出市场承受力的高价,反而容易造成流拍。‘无底价拍卖’让竞拍者自己去定价,比较省事,而且成交率通常都是100%。然而,同样是无底价,放在国外可能未必管用。西方的艺术品市场比较稳定,无底价反而让他们觉得怪怪的。而且,无论你把底价定得多低,竞买人通常该出多少钱就出多少钱,他们很相信自己的鉴别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但中国的藏家比较‘感性’,‘无底价拍卖’有神秘感,会激起很多‘捡漏者’的参与热情。”

  但真的有漏可捡吗?北京博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运营总监巴振宇向记者证实了这种说法。从2008年起,北京博观一共推出了六场“无底价”的中国玉雕大师作品拍卖会。“几乎每一场都会有成交价低于市场价和委托人预期的情况出现。比如2009年,玉雕大师翁伟民的一件翡翠作品是8000元成交的,当时它的市场价格应该不低于3万~5万。”

  虽然很多竞拍者抱着“捡漏”的心理,但总体而言,“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上,同样的艺术品,“无底价”反而更容易拍出高价。“无底价的场次,明显比有底价的要热闹很多。更多的情况是,因为人来得多,价格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争’高了。”季涛说。

  此外,“无底价拍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有助于挤掉拍卖市场的泡沫。比如去年8月保利精品拍卖会的无底价专场上,以张晓刚为首的当代艺术家的部分作品发生“跳水”的情况。保利四季精品部业务经理李雅璐认为,这是因为“无底价给了藏家更大的主动权,让更多的艺术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所以产生了一个‘去泡沫化’的结果”。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赵涌告诉记者,艺术品市场的“泡沫”的确很难在“无底价”拍场中出现。“这几年泡沫被挤掉了不少,有些拍卖场次的成交量萎缩了50%~60%。但我们去年无底价拍卖中的纸杂文献板块一点都没受影响,比前年还有成倍的增加。”

(责任编辑:薛白、乔雪峰)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