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刺激购买的各项补贴不能长期搞下去--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专访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刺激购买的各项补贴不能长期搞下去

宋雪莲

2013年01月29日09:14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手机看新闻

从2007年的39.6%到2012年的约5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一路提升,已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因此,流通业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2年12月15日,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年会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流通创新高端论坛在长春市召开。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因为不少人认为流通不是产业,国务院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纺织、电子等十个产业规划,而没有流通产业规划。”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如今,《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下称‘《意见》’)已经有了许多理论突破,同时,十八大不但承认了流通是产业,还明确了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黄海说。

“流通业既然是基础性产业,国家在很多政策上就要有相应的支持;既然是先导性产业,那么它在国民经济中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目前,我们的一些错误主张,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了。”黄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流通业的公益性不容忽略

《中国经济周刊》:城市化给商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流通业将如何应对?

黄海:流通体系建设要和城镇化结合。李克强副总理写文章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我非常赞成。具体讲分几个层次:

大中城市重点解决社区商业网点建设,解决群众生活不便的问题。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相对集中,但是社区商业严重不足,群众生活非常不便。这次国务院领导确定全国流通工作任务时,专门强调了方便群众生活。以往对流通规模关注很多,重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现在不但要考虑规模,更要考虑如何便民。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为生活配套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建设,很多小城镇盖了很多楼,农民住进去了,但生活不方便,没有就业门路,搬进去以后开支反而增加了。为生活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不但方便群众,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民转成市民的问题。

同时,商业部门不但要重视设施建设,还要有岗位技能培训,让农民懂得商品流通知识。另外,在建设商业服务网点时,不但要考虑到商品消费,还要满足生活服务消费的需求。

《中国经济周刊》:构建便利消费、便民生活服务体系,说明流通业要发挥公益性,在这样充分竞争的产业中,公益性如何体现?

黄海:我国社区商业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各界广泛存在“管理流通只需要市场这只手,不需要政府这只手”的认识和政策误区,不承认流通产业的公益性。由此导致了社区商业网点用房政策被取消、原来设计的商业网点用房因租金过高被改作他用、社区商业因利润微薄被迫下马、网点被拆除后无人复建等问题。

这种认识还导致流通产业多年来没有政府投资,流通主管部门一再合并和取消。实践证明,流通不能说全部是公益性产业,但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是不容忽略的。

一定要积极发挥中央政府相关投资的促进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扩大流通促进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政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扩大消费等。

培育大航母不如扶持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意见》指出,要加强城市社区商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加快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等,该如何根据城市各自的条件发展社区商业?

黄海:在《意见》指引下,社区商业面临大发展、大提高、大改善的良好机遇。为了迅速改变社区商业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有关政策还应该进一步优化、完善。

《意见》给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要求新建小区要有10%的面积用于商业服务业,还提出政府可以购买然后回租。但谁来购买,钱从哪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落实。否则最后这些预留商业网点还是会变成银行储蓄网点,或其他付得起高额房租的企业。

为了让城市社区商业更好地发展,应该考虑各级让商务部门进入相应地方的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以保证其对社区商业网点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落实和监督。

《意见》对新建社区的商业服务设施面积作了明确规定,但目前大量存在的老旧居民区,10%的商业服务业面积如何兑现?对此也应有相应的规定。

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中,就已明确规定省内跨区域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可由总部统一申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政策发布10年来,除个别省市、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实施。社区连锁商业本来就本小利微,如不能统一纳税则负担过重,建议从社区连锁商业开始,限期落实国务院关于统一纳税的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大中城市对流通规模很关注,纷纷引进大的商业企业,建城市综合体,但中小商业企业面临的却是生存难题,对此您怎么看?

黄海: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商务部当然要重视培养大型流通企业的问题,省政府也可以考虑,但到了地市县商务部门,还把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作为重要任务就是错误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流通产业不同于工业,重点不应当放在培育大航母上,应该放在扶持中小企业上。流通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和广大个体商户,如果没有对他们的扶持,方便生活、吸纳就业等任务就很难实现。我国培养“商业航母”这么多年,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只有浙江物产一家。

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大都经营非常困难,很多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流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更加困难。所以,作为地方流通主管部门,应该改变一下观念,多给流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一点阳光。

不要再投这么多钱给商品购买补贴

《中国经济周刊》:曾有两位企业家就“未来10年电子商务能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打赌,您怎样看电商发展?

黄海: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作为主要的流通方式,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甚至农村也有了很多连锁店。但电子商务和统一配送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现在网购比较热,不过占零售总额的比重仍然很低。我国的网购为什么发展快?不能否认,不收税是个重要因素。美国有的州已经开始对网购收税,不然这对实体店就是不公平竞争。但因此就认为实体店会消失是不可能的。

购物不仅是物质消费,也是与时间、空间消费有关的精神享受过程,绝对不是价格决定一切,为什么那么多人仍然喜欢“逛”?学术界、理论界应冷静分析未来电子商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中国经济周刊》:现行法规要求商品流通环节层层监管商品质量安全,比如果蔬进入批发市场要检验,进超市又要检验,但果蔬安全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到底什么样的监管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群众放心?

黄海:一个超市几万种商品,怎么可能每个商品都检验?不可能的。我以为,层层监管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成本很高,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我考察过发达国家的做法,他们在配送中心或者市场中检测西红柿,主要是看它的外观形状、维生素含量、酸度等,并不去检查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指标,因为那是生产环节需要做的事。

我认为,生产、流通各环节都应该对商品质量安全负责,但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责任不同,流通环节主要应该建立商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商品出了问题能够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可以很快把生产者找出来,这是流通环节的责任。否则,流通环节层层监测检验,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所以,这些方面应该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流通、刺激消费的支持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人认为应有所创新,您怎样看?

黄海: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52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35亿元,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103亿元,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资金和城镇服务业发展资金共81亿元。

这就是说,直接刺激购买商品的资金占83%,只有17%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不可持续的。刺激购买的各种补贴可以搞,但不能长期搞下去。应该把重点转为支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对购买商品的补贴转为对流通基础设施和关键环节建设的支持,如社区商业服务业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运输设备等。

我们的补贴政策能不能颠倒一下?将重点放在投资基础设施上,而对商品购买补贴不要再投这么多钱了。

(责任编辑:聂丛笑、乔雪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