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产生影响之深远,是最近20年来没遇到过的。”谈到今年以来多地频发并有可能再度爆发的重污染天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感叹。为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他建议,应尽快启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简称“大气专项”),将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治理环境污染科技支撑是根本
《经济参考报》:重污染天气对众多民众而言只是能见度上、生理上的直观感受。那么它对整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柴发合: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我国118个重点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年均值的达标率,将从80%以上骤降至不到20%。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是全球二氧化氮增长最快的地区;我国是受PM 2.5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并列的主要是西亚、北非国家。我国细颗粒物中已经含有毒害组分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我和段菁春在2012年的研究表明,以北京为例,主要毒害重金属元素均富集在PM 2.5之中,部分重金属(如铬、砷)远远超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参考限值。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快速发展,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10个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十二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上述地区煤炭消费预计增长30%,机动车保有量预计增长80%,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为160万吨,新增氮氧化物排放量预计为250万吨,新增细颗粒物排放量预计为100万吨,新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量预计为220万吨。
《经济参考报》:面对上述严峻形势,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存在哪些短板?
柴发合:既要实现有效监测和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的短期目标,又要实现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中长期目标,科技支撑是根本。这要求我们对大气污染程度认识到位,把大气污染物来源分析清楚,建立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的两大技术体系。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与区域性特征,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 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然而,复合型污染产生机理尚不明确,区域污染监测与防治有待加强。
我国细颗粒物污染成因及来源复杂,控制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包括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各种施工工地、各种粉状物料贮存场等。因此,我们急需开展大气污染的源排放清单、动态溯源、风险评估、重污染预报预警等技术体系研究。
恰在这两个方面,2011年的研究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 大 城 市 群 占 全 国 总 用 电 量 的38%,全国汽车保有量的43%,急需探索实行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区域联防联控。然而,对于近地面和2500米高空等不同尺度的大气污染物跨界输送通量和相互影响,我国仍然缺乏定量化技术支持。
尽快启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
《经济参考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水专项”为保障60周年国庆、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以及应对龙江河镉污染、山西苯胺泄漏等重大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撑。您认为这一模式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何借鉴意义?
柴发合:为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我个人建议,尽快启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将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大气专项”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大气专项”的总体目标是: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构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共性技术体系,弄清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来源和影响,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和方案,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并逐步在其他主要城市群及全国范围开展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科技工程。最终 , 为 扭 转 我 国 大 气 细 颗 粒 物(PM 2 .5)和臭氧(O 3)污染的恶化趋势,加速重点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进程,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如若科研经费紧张,也可以优先研究重污染应急、PM 2.5、挥发性有机物等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经济参考报》:我们了解到,多位环保系统人士均积极倡议实施“大气专项”。未来如果实施“大气专项”,能够实现哪些环保上的预期标志性成果?
柴发合:一是实现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 10、PM 2.5的浓度分别下降10%。二是主要污染物实现 大 幅 减 排 , 比 如 二 氧 化 硫 减 排12%,氮氧化物减排13%,烟粉尘减排10%,氨减排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14%。三是实现大气污染控制共性技术的六项重大突破,包括:空气质量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大气污染物综合减排技术、大气污染成因与溯源技术、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关键技术、重污染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技术、大气环境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
“大气专项”有望催生5000亿元环保资金投入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大气专项”能带来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
柴发合:一方面,“大气专项”有望全面提升我国自主产权的大气污染控制整装成套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大气污染防治将催生中央和地方高达5000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构建起20-30个技术研发团队,培育10家以上大气污染控制政产学研联盟,培育壮大1-2家年产值50亿元至100亿元的大型环保企业。更重要的是,“大气专项”能够使心血管和呼吸疾病死亡率分别降低0.5%和0.6%。
《经济参考报》:您能否详细介绍“大气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与经济界、产业界相关的部分?
柴发合:我建议,“大气专项”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四大共性技术,实施四大科技工程,其中四大共性技术是指:
其一,我国大气污染特征、输送规律和趋势与影响研究,包括大气污染控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其二,大气污染源动态清单及综合减排技术研究,包括了研究重点行业减排关键技术装备性能和支撑体系;同时,基于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工业源、移动源和无组织源排放标准技术体系,及其污染防治的最佳可行技术。
其三,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其四,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包括经济-能源-大气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及部门联动机制研究,确定大气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和浓度限值。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还可以包括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设计与示范内容,涉及资源价格与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政策研究、“双高”淘汰名录与财税激励政策研究、清洁运输与绿色出行的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大气污染控制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经济参考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四大科技工程又有哪些新亮点?
柴发合: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技工程为例,北京作为知识型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高级第三产业占优。河北作为资源型区域,以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天津作为加工型区域,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占优。因此,三地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技术方案有不同侧重,北京应以机动车为重点,天津应以化工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重点,河北应以钢铁、火电、建材和农业面源为重点。
这四大科技工程还包括: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技工程、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技工程、典型城市群和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科技工程。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