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对中国衍生品市场的思考--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对中国衍生品市场的思考

2013年02月26日09:31        手机看新闻

证监会副主席 姜洋

  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20年,有场内和场外两个市场。场内市场有20年,加上刚上市不久的白银期货,共有28个期货品种和4家期货交易所。2011年的交易金额是137万亿元,商品期货的交易量连续3年位列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但是,商品期货交易的价值量相对比较小,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合约是每手25吨,我们每手是5吨,要乘以5才跟它们一样。金融期货在中国比较少,只有一个股票指数期货,而国际上90%以上的期货合约是金融期货合约。

  按《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场内衍生品现在是归证监会监管。场外市场比场内市场起步更晚,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未明确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部门。场外衍生品有两个市场,一个是银行间市场,还有一个是银行柜台市场。银行间市场主要是人民银行监管,银行柜台市场主要是银监会在监管。世界上是场外衍生品市场大于场内,而目前在我国,场内衍生品远大于场外衍生品市场。

  我国衍生品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存在极大差距。有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我们的战略眼光、全局统筹、长远规划不够。第二,基础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衍生品是在基础资产之上设计的产品,基础资产市场化了才能设计产品。比如我们的金融基础产品——利率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发展利率衍生品就受到影响。有一些产品,国家控制得比较严格,发展相应衍生品就有很大的难度。第三,规模过小。现在交易量最大的主要是商品期货,但期货交易金额总量非常小,从总量看是GDP的2.8倍,而美国是55倍。2010年我国期货成交金额是GDP的近4倍,而美国约为GDP的51倍。场外衍生品就更小了。第四,柜台衍生品市场不透明,监管不够,需要加强。

  机遇在哪里呢?一是经济现实需要。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国际贸易量最大。高盛预测,2030年中国可能是第一大经济体,不管这个预测准不准,但这是大趋势,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肯定是总量会越来越大,这种总量会带来很多附加值。二是衍生品市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可资借鉴,可以研究、分析美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去弊存利,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我国的衍生品市场。

  一是从发展定位看,要从服务经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动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期货市场是国家经济的软实力,经济体的崛起过程中,期货市场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英美大国经济崛起过程中,衍生品市场功不可没。美国的原油战略储备是180天,美国认为除了自己的战略储备之外,还可以通过金融机制让全球油库里面的油为其所用,为其掌握。格林斯潘在其自传《我们的新世界》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你强行到一个国家去买油,人家还有警惕性。但是如果通过金融机构交易,就是一个市场化的隐蔽化的过程。因为有金融的交易机制,慢慢完成了把人家地底下的油向它们国家转移的过程,不显山不露水地完成了这样的事。因此石油储备除了靠自己的国家购买之外,还可通过对衍生品金融工具的持仓,采取市场化的机构持有金融产品——动态库存(期货合约)的方式。

  二是从发展思路看,要统一规划,处理好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发展关系。场内、场外市场都要发展,场内市场要加快发展,场外市场要稳妥发展,要注意加大透明度和集中清算的问题,还要加大对外开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要逐步引进境外机构来参与。要按照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来进行对外开放,逐步推进市场国际化。要做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是从发展保障看,要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和投资者教育与保护。要积极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市场首先是产品,所以保障市场的发展首先是产品创新,其次是产品怎么交易、怎样进行投资、怎样进行保护,要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投资者的参与提供权益保护。要把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人,不能对投资者的利益有侵蚀。还要平衡创新和风险二者的关系,做到风险可测、可控、可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提高透明度,加强监管,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严厉打击市场操纵。

(来源:证券时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