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缩水九成 到底谁在“拔毛”?--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捐款缩水九成 到底谁在“拔毛”?

2013年03月12日16:40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深圳一家庭从1993年起,每学期至少捐款400元,资助1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至他初三毕业。后来,受资助者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无意间透露,每学期到手的仅40元。这令捐助人大感惊讶。针对此事,江西峡江县已成立调查组,调查事件的原委。(3月11日新华社)

  若非机缘巧合下,捐助受助双方的无意提起,捐款缩水的“窗户纸”,恐怕还难以捅破。二者身处两地,信息交流淤塞,而沟通媒介是信件。当初达成捐助与受助的意向,也是由慈善机构、校方等多方牵线。在此情境下,两方的直接对话、互动反馈,也相对匮乏。

  尽管捐款缩水的内幕真相,因时隔久远、信息不对称等,很难还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捐助流水线”中,必定存在脱链,才致使善款缩水。至于缩水缘由,究竟是某些中间运作者克扣挪用,中饱私囊,还是将捐款“再分配”,分给了其他需要的学生,在调查清楚之前,不宜妄下定论。

  但无论如何,截留定向捐款,都不能秘而不宣,架空当事人的知情权。如果是有人暗中取巧,雁过拔毛,那其徇私之举,只会灼伤善心,也在挤压着受助贫困生的生活境遇,性质尤为恶劣。就算是把捐款“再分配”,分给其他贫困生,涉事责任方也不应自作主张,在捐助受助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定向捐赠当成随意划分的“蛋糕”。

  对捐款缩水的动因,公众的“有罪推定”未必就契合事实。但某些细节,恰在佐证着人们的负面想象:比如捐助人的信寄出后,总是杳无音讯;悬疑待解,涉事学校却失声,似乎在有意回避……

  按理说,在定向捐赠中,慈善机构、校方作为受委托方,应以信誉打底,遵循契约,将善款送到实处。对捐助人而言,他们不可能“亲力亲为”,委托专业的慈善组织,也成了合理选择。遗憾的是,在时下,不少慈善机构都积弊待解:慈善运作密室化,缺乏透明度;对挪用的约束,较为缺乏;善款流向,也动辄成谜……正因如此,慈善领域才丑闻频出,消解着公众的信任,也亟待秩序重塑。

  捐款缩水,已引燃舆论怒火,也只有真相与究责,才能抚慰公众的失落。这起风波,或属个案,但它未尝不是慈善运作失序的剪影:若“暗箱操作”仍充斥于慈善运作,沟通失灵、监督匮乏又构成外围环境,善款流向不明,不会只是偶然。(佘宗明)

(责任编辑:乔雪峰、聂丛笑)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