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如何“现实地认识”--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中非关系如何“现实地认识”

2013年03月24日16:19        手机看新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中非“双赢”成果的持续涌现,一时的偏见和误解绝不会阻挡前途无量的中非经贸发展和传统友谊

  《非洲必须现实地认识与中国的关系》——这是不久前《金融时报》网站刊发的一篇文章,主旨是强调中非经贸关系中的竞争和利益对立,文中多处对中国使用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剥削”这样的刺眼字眼。

  在西方媒体上,类似的论调并不鲜见,然而本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作者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央行行长、其父亲曾任驻华大使的拉米多·萨努西。综观全文,大多数断言都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础之上:中国从非洲进口初级商品,同时向非洲出口制成品,这就属于殖民主义的性质。

  这当然是荒诞可笑的,因为如果按照这一逻辑,那么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是美国和俄罗斯都成了中国的殖民地了。事实上,多年的发展让中国深知只有互利双赢的经贸关系才可能健康长久,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支持包括广大非洲国家在内的贸易伙伴发展本国经济,然而一些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对此视而不见,或作出曲解,结果只能是“损人而又不利己”。

  共同完善非洲商业环境

  中国非常理解非洲的贸易伙伴希望发展制造业、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愿望,中国政府为引导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非洲投资生产、发展现代服务业付出了额外的巨大努力,突出表现为在非洲设立的数处中国经贸合作区,包括2006年在尼日利亚拉各斯西南设立的莱基经贸合作区,其目标是在当地建设几个非洲的“深圳”。与此同时,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中国也在鼓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成熟产业向外转移,“腾笼换鸟”的提法早已提出并实施数年了。

  然而,在招揽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的竞争中,不是所有地区的良好意愿都能成为现实,制造业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安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宏观经济稳定性……缺一不可,只有能够提供这些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在竞争中胜出。越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对这些要素的要求越高。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中国制造”能够打开和覆盖世界市场,中国靠的并不是“掠夺性政策推销”,而是击败外寇,扫平全国数以百计的大小军阀,实现国内统一和平;消除民国时期天文数字通货膨胀,控制财政赤字,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全民扫盲,实现接近100%的成人识字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在许多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全世界最完善产业配套,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鞭策各级政府不断改进公共服务……

  在新一轮世界产业重新布局中,中国中西部、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东欧、拉美、非洲在很多方面同场竞争,就连多年来一直被西方排斥在世界主要市场之外的朝鲜,也在努力打破外部制裁,试图加入到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面对众多竞争对手,非洲需要做好准备。

  拉米多·萨努西在文中主张出台在非洲建立制造业的激励措施,但安全和商业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却让这样的想法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至今,在非洲大陆投资的企业要时常面临各种暴力冲突事件、通货膨胀和汇率动荡,以及年久失修的公路铁路港口……因此,要想发展非洲本土制造业,简单地归罪中国,不合事实也没有任何用处,弯下腰身埋头干活才是正道,商业环境的任何进步都要靠点点滴滴的实干去争取。

  携手增进非洲竞争力

  拉米多·萨努西在文中抱怨,中国虽然在非洲很多地方建立庞大的采矿业务,还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中国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和劳动力多是从国内进口的,不向当地人转移技术。

  实际情况却是,如果非洲能提供技术水平、价格、质量、服务具备竞争力的本地产技术装备和足够多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舍近求远而不采用当地设备和不雇用当地员工。

  以劳动力问题为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存在许多渲染,但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的劳务人员总数其实并不多,尤其是国内年复一年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也使得中国政府越来越缺乏动力鼓励国民劳务出口。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1月末,中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1.9万人。可见,即使这80余万人全部派到了非洲,也不会对人口十亿的非洲就业率产生多少影响。

  希望就业机会尽可能不肥水外流,这是正常的心态,但非洲国家劳动力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术管理能力等弱点,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人类发展报告》数据,2005~2010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成人识字率为93.5%,但由于多种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成人识字率只有61.6%,为世界各大区域中最低,其中尼日利亚为60.8%。

  因此,对于东道国而言,在使用本国劳动力方面提出过高要求,不仅可能无法实现提升就业率的初衷,而且有可能损害企业效率。其真正需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提升本国国民的教育水平,和企业一道尽快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事实上,随着对非经贸的发展,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国已经成倍提高了对非洲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相信随着双方的共同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符合要求的非洲本地员工进入在非中资企业工作,特别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非洲员工的成本优势会愈加明显,也会更受企业的欢迎。

  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中国与非洲贸易快速增长始于199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漠视非洲、众多非洲国家对外经贸乃至整个财政走投无路之时,20年来,中非经贸之所以快速增长而令西方嫉妒,关键在于中国不干涉非洲内政,且愿意向非洲支付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价钱。

  尽管目前非洲已经走出1980~1990年代“失去的二十年”,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其经济基础薄弱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非洲的经贸合作伙伴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初级产品牛市终结、熊市临近又在威胁非洲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用误导的说法损害非洲与其出价最高、增长最快贸易伙伴之间的信任,伤害中国民间对非洲的感情,恶化中国投资者对非洲投资环境的预期,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需知,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而且也是全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大国。2000~2008年间,世界进口年均增长12%,美国、欧盟27国、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年均增速分别为7%、12%、6%、21%、14%、14%(2005~2009年数据),中国进口年均增速则高达22.4%。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11.2%。2010~2011年,中国进口增幅分别高达38.8%、24.9%,即使在世界经济风声鹤唳的2012年,中国进口仍然增长了4.3%。

  具有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越来越多。

  中国又是世界瞩目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继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后,今年头两个月,中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又同比增长147.3%之多。特别是随着欧美降低对中国投资的壁垒,加大招揽中国投资的力度,近两年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流量正在爆发式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加大力度招揽中国投资。

  中国愿意通过进口方式和对外投资方式让贸易伙伴赢得机会分享繁荣,也有理由希望其他国家投桃报李,对中国人员、商品和资本给予公正的待遇。尽管中非贸易在2012年中国外贸总量中占比不过5.1%,对非投资在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比只有3.8%,但中国给予对非经贸的重视一向大大超过上述比例。近年来,中国高层领导人频繁出访以稳固提升中非经贸关系和传统友谊,已是明证。(文 梅新育)

(来源:瞭望)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