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给状元塑像”荒唐更是无奈之举--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5月3日:“给状元塑像”荒唐更是无奈之举

2013年05月03日10: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1、不过是张榜照立体化

以塑像看,古代只能塑佛,没有现代技术将企业老总也塑成弥勒佛,但至少现代社会中为人塑像已经司空见惯,并非非要名人做出绝世贡献如雷锋如袁隆平者才能够塑像。拿一种旧观念来套新时代的道德新习俗,恐怕也是一种“新脚穿旧鞋”,即可能贻笑大方,又会让人感觉到套路老旧。

以学校看,小地方“小”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仿佛天下掉下个宝,非生源充足挑三拣四的公立中学所能比,何必跟私立学校的立碑塑像行为较这个真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正认为,山区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实属不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穷汉得个毛驴子,山区学生中了状元,何等光宗耀祖之事,咋就非要煞人家的风景呢?被塑像学生曾经高调巡过街,也是同样的心理,无非是来一次高调的狂欢。

2、一种真实的“地方性知识”

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是一个“价值高地”,也是一种“国家性知识”。但把这种“国家性知识”生搬硬套到贫困的大山深处,未必合适。在大山深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吹拉弹唱不是山里人亟须的素质,他们亟须的素质是能够走出大山,而目前最好的路径是考上名校。这是一种真实的“地方性知识”。

学校给一名考上清华的学生塑像,从“对社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不予认同。但英国王室两三岁的王子公主,肯定谈不上“突出贡献”,却照样被画成油画或者塑成雕像,供奉在王宫里。一所民办高中,给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塑像,既然并非国家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视为一种“校园文化”,给予宽容呢?

  


1、拆不掉的膜拜情

高考指挥棒的游戏规则不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不改变、教育不均衡跛脚发展的现实不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命运抉择规则不改变,你让哪一个高中校长先把自己的学校“素质起来”、从状元膜拜的游戏中除却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通盘的棋,不能光谴责一个卒子,车马炮们就没有责任吗?

道理说了很多年,可在错误道路上行走的人,不过三十步、五十步、一百步的差别罢了。眼看又要高考了,各级部门三令五申,对高考优秀考生“不得这、不得那”,可冷眼旁观,现实教育对应试状元真的还很膜拜,哪一年拉横幅、做广告、挂红花“游街”之类的“擦边球”宣传游戏不是此起彼伏、轮番上演。拆一个雕塑,嘁哩喀喳,三两分钟了事;拆亿万国人心中的膜拜雕塑,没有五年十年持之不懈的谋划统筹,断难做到。这绝非一地一校的责任,而是中国教育长征中绕不过的火焰山;唯有切实改进的平民教育、素质教育现实,才能帮助一个个国人度过“心坎”,拆掉心头的膜拜雕塑。

2、莫将未来当“耗材”

该校的做法,跟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如出一辙。方仲永5岁就能做诗,“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把儿子当做牟利的工具,仲永也是“耗材”。为了学校宣传的需要,给一个刚刚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塑像,让他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而不考虑他需要静心学习,不管他能不能承受这个压力。以后杨元若“泯然众人”,不是母校的损失;放着高考状元而不“利其然”,那就太傻了。拿学生当耗材,来凤县高级中学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了升学率的好看,剥夺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的考试权利,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早已是普遍的做法。

拿学生当耗材,就是拿未来当耗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出一种违背人类发展方向的机制来。教育本是培育未来的事业,教育的现实却是拿学生做牺牲来满足校方的需要。鲁迅在《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

  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中,显然,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能颠倒过来,让学生成为学校的消耗品;否则,就是教育伦理的颠倒。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教育渐渐也谄媚钱财的当下,稀缺的教育资源日益沦为民校、权贵“相互勾结”、“据为己有”的物品。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下,才会有来凤这所高中荒唐又无奈的举措,其实这更是整个民办学校的生存状态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来源:中国经济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