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近日在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全球当前仍面临高粮价和众多人口遭受饥饿的挑战,若想在2025年之前消除全球饥饿,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在非洲和南亚等饥饿人口密集区加大政策努力,另一方面各国需增加科研投入并建设国际粮食应急战略储备库。
樊胜根说,过去30年间,全球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消除全球饥饿至少还面临三个重大挑战。
首先,全球仍有8.7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另有20亿人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遭受“隐性饥饿”;第二,未来粮价将继续高企且呈现波动,这将给贫穷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压力;第三,随着人口增长,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比当前增长60%,但由于耕地资源减少、气候灾害频发、国际油价飙升带动粮价上行等因素冲击,保障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的任务艰巨。
樊胜根是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历史上首位担任所长职务的中国籍人士。他表示,中国、秘鲁、巴西、越南等国在消除饥饿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若能把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再辅以其他举措,全球有望在2025年之前消除饥饿。非洲的刚果、尼日利亚等国以及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等是全球饥饿人口集中的地区,需加大政策努力和国际协调合作。
樊胜根指出,各国政府需共同努力增加粮食生产领域的科研投入,以提高产量并增加粮食所含的营养成分。各国农业技术研发不能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也要着眼于服务小农,还应帮助小农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帮助小农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他表示,为实现消除全球饥饿的目标,还需进行全球贸易改革,让贫穷农民受益于更公平的贸易机制。欧美等发达国家应减少农业贸易补贴和限制,取消不利于小农的贸易扭曲机制。各国还应将粮食产量、价格等信息互通有无,以减少投机行为,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的有效运转。
樊胜根建议,调节粮价的任务应主要由市场完成,在强调市场机制主体作用的同时,有必要建立全球粮食应急战略储备库。战略储备库可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运营,当某个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可动用战略储备库帮助灾民。
樊胜根指出,在食品结构方面,当前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是给民众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开始关注均衡营养和低能量食品,这是全球农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未来全球各国农产品频繁跨国贸易、各国民众食品结构多元化、更多选择进口食品是另一大趋势,各国也应考虑国际大市场的未来需求趋势。
樊胜根自2009年起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独立、非盈利性的知名国际研究机构,在美国、非洲、亚洲拥有约500名员工,其中包括超过250名研究人员。 □新华社记者 蒋旭峰 王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