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达:古迹改造 多些人文关怀--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徐 达:古迹改造 多些人文关怀

2013年05月10日09:15        手机看新闻

  近期,对“地产开发商近百亿元资金改造什刹海”等传闻,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表示,该说法系误读,什刹海旧城保护示范项目非商业开发,不会大拆大建,按居民自愿原则进行人口疏解,腾退后的院落将进行修缮保护等。

  笔者以为,民众之所以误读有关政策,既与对相关项目缺乏了解有关,也和过去一些地方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不无关系。从更深层次来讲,这表现出民众对如何保护好“老北京一片净土”的焦虑。近年来,随着北京胡同、老街等古建筑及文化底蕴的逐渐减少,余下为数不多的传统街区更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往政府在古迹改造上多采用商业开发带危改的模式,开发商出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拆除部分民居,再拿回一部分面积做商业开发,这无疑加剧了民众的担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和居住形态的新陈代谢固然不可避免,但在古迹改造时,还需要一些地方和开发商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在动手改造前做足功课,尽可能缓解民众的焦虑。首先,在项目规划时应坚持对古迹保护性建设和尊重民意等原则。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民众意见;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让民众了解事实;在工程建设阶段,有关部门还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在传统街区等古迹改造中还应尊重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保持其生活的延续性。此外,改造工程中,在遵循各种现代标准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历史古迹的损伤,确保历史肌理和建筑风格不受破坏。

  古迹承载着逝去的时光,其历史文化意义不能和当今社会及民意剥离开来。只有在让民众享受到“旧房新颜”的同时,坚持对古迹背后的记忆与历史进行修复,充分尊重民众意见并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才可能缓解民众焦虑,同时使古迹的价值得到彰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