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许一力:4月贸易增长远超预期 大规模热钱围城?
海关总署公布的4月出口14.7%的同比增幅高于上月10%的数据,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让人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欧美经济大复苏了?
然而这跟国外所反映的经济情况有所偏差。从全球角度看,虽然外需有所回暖,但其他国家外贸数据显示,全球需求复苏并不显著。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显然是在香港的贸易数据上,因为该项实在太不正常了。4月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同比增长了55%,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幅仅为12%。同时,内地对香港贸易顺差为382亿美元,而当月整体顺差规模仅为182亿美元。这些数据的巨大增幅和强烈反差显然是不正常的。
外贸行当实在水太深。就拿一季度出口的显著复苏和巨大的数据差异来说,背后潜藏着太多不可告人的东西。
在深圳关卡,流行着一种操作,叫做“保税区一日游”。就是加工贸易企业将所采购的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先出口香港等境外,再办理进口手续的操作办法。由于保税物流中心等同于“境内关外”,所以现在企业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进行“一日游”,只需将货物入保税物流中心“一日游”,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缩短了时间,而且手续简单。
这种虚假贸易的好处是,对于上游企业,货物进保税物流中心就视同出口,可以立即退税。而下游企业只需从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货物,向海关以“加工贸易手册”方式申报进口,就能享受进口物件免缴关税、增值税的待遇。这大大缩短了退税周期,加快了资金流转。
虚假贸易不算什么,很多国家也都存在,但对于香港和深圳这么特殊的地区来说,背后有着更为惊人的秘密。在当前的香港市场,如果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6.2的话,那么在内地市场中,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则往往高于这个数,比如是6.25。在虚假贸易中,内地企业出口1亿美元货物到香港,将所得的1亿美元在内地结汇,可获得6.25亿元人民币,再将同一批货物由香港进口回保税区,而此时企业只需向香港支付6.2亿元人民币。于是在虚假贸易中,货物的一进一出,这个企业就可获取500万元人民币的套利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市场凭空增加的1亿美元外汇,也就是热钱已经借道流入。
那么,这种汇差套利在香港和内地为什么会成立呢?其实,汇差套利是一个全球性的套利方式,然而在大部分地区,因为套利的及时性,市场本身会使得汇差在套利投机的平衡下趋于一致,套利就会短时间内消失。
但这种套利遇到香港和内地这么特殊的情况时,一切都变了。内地与香港巨大的资本管制差异,使得这一套利空间没有被投机资本迅速抹平,反而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内地的资本管制政策有关。内地限制境外资本的无序流入,而香港作为金融自由港,则没有这种限制。近些年,无论是出于押注中国经济崩盘准备低位接盘的外资,还是看好中国经济增长的热钱,无不涌向中国地区。然而受制于内地的资本管制,大量资本滞留香港,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内地资本管制之下,外币兑换人民币的需求,相比香港相对自由的兑换,显然低了一个级别,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在香港更值钱”的结局。
这种套利格局如果得到投机资本的活动,将迅速消失,然而恰恰是资本管制的存在,套利格局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累积。去年11月左右,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汇差达到极致,这就催生出了汇差套利的逐利需求。虚假贸易让大量热钱涌入内地,人民币近期升值加剧就与此有关。
看来近期舆论高度关注的一批货物出口80次的闹剧也不是没有可能了。那么这种贸易下的套利资金规模会有多大呢?如果以去年同期我国对香港的出口增速为正常值计算,今年有大约6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通过与香港的虚假贸易进入内地,接近出口总值的10%。
外贸行业真的是水很深。与汇差套利方式相比,息差套利也算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备选者。
息差套利主要体现在企业“内保外贷”和类似“融资铜”这两条套利途径上。
所谓内保外贷,就是企业向国内银行提供担保,由国外银行提供贷款。境外利率通常为3%-5%,较低的利率成为融资的有效渠道。然而近几年,融资进入内地的并非人民币贷款,而更多是以进口商品或其他形式大量涌入,加上近几年民间融资压力加大,民间融资利率与银行利率存在着巨大的差额,这些流入国内的资本便运用这些差额,进行套利活动。
融资铜的活动也大体如此,就是套利机构在期货市场买入一批期货合约,以此为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再用这笔贷款进行社会融资的高利率活动以获得高额的利差受益。这种金融活动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近期期货市场上期铜价大跌也与此有关。
无论如何,大规模热钱围城,甚至是伺机涌入的背景已经无法更改,因为这种背景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上。为此,中国的资本管制在特殊的经济时期是必须存在的,这直接关系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但需要反思的是,资本管制在汹涌的外资面前,虽然形成了中国经济的防火墙,但并没有使这种围城的趋势减缓。所以,外资借道涌入,是一种围城趋势中的必然结局,在严格查处相关企业的同时,国内也需要正视这一现象。(许一力)
中美贸易摩擦频发 市场经济法则谁说了算?
不惧与中国贸易战?又一场美国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