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7月5日专电 题: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逾九成迷局如何破解?
新华社记者 陈灏、商意盈
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成枫,离校后在武汉创办了一家公司,从事网站建设和流媒体嵌入。他曾认为,创业比就业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然而,仅仅坚持了两年,他就不得不解散了公司。
今年大学生就业季已经接近尾声。持续低迷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一直低迷,失败率逾九成。即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缺乏和社会创业环境的不佳,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大部分“大创牌”企业熬不过三年
在政策的鼓励和就业形势的倒逼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近年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近五年来不断上升,已经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翻了一番。
浙江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介绍,综合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调研数据,近年浙江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为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和国际平均水平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犹如鸿沟;横向比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创牌”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三年。
成枫说,“当时流媒体技术刚起步,但是我们没能力自主研发,只能代理别人的技术。”随着时间推移,成枫的代理优势被日渐普及的技术蚕食。公司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再加上团队内部出现了一些矛盾,成枫的创业梦画上了句号。
像成枫一样创业失败的,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即使是坚持下来的企业,也大多面临多重困难。2011年,杭州市对4000余家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走访后发现,75%左右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规模小,大多只有两三人,组织机构不健全,盈利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