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磨合,跨国并购中的一道鸿沟
成山集团在国内轮胎行业中颇有名气,是我国一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品质信誉第一品牌”三冠王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同行业前茅。为推进轮胎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把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久,成山集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战略目光,确立了与世界强企合作,联强靠大的共赢发展之路。2006年初,成山集团以甘当配角的胸襟,拿出轮胎这一优势产业与美国第二大轮胎公司、世界第八位的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期待依托外方的技术、管理、市场等因素将轮胎产业做大做强。
然而效果不像预期所想,合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合资公司成立7年多来,一直处于不断的磨合状态,双方的文化、价值观、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前4年的文化磨合期付出了沉重代价,前4年由美方从全球聘请高薪团队进行管理,由于外来人员“水土不服”,先后换了5任总经理,这些外来管理人员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和更有效率地发挥与本地人员沟通,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僵局,4年累计税前利润仅为7724万美元,而合资前成山轮胎年利润就达到2926万美元。直到最近3年,中方管理团队为主参与全面管理,中美文化才实现了初步融合,经营业绩也连年大幅提升。2012年实现收入超过11亿美元,税前利润超过1亿美元,成为固铂轮胎全球八大工厂中规模最大、利润最好、成长性最快的公司,
“一个每年所得利润尚不能偿还银行利息的公司能有什么发展前途?更不要说员工福利的持续保障?就连企业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刚过上了好日子,又开始折腾,不敢想象印度方面接手后企业会变成什么样子。”员工马汝福言语之中透露出对美印文化、中印文化以及中美印三方文化的磨合担忧。员工张华谦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谁想打破我们的饭碗,我们就和他坚决斗争到底!赶走阿波罗,只有靠我们大家紧密团结起来,坚决抵御这场经济外侵,捍卫维权,据理力争,坚决、持久地予以斗争,保护好我们工人利益和家园。”
没有资金、品牌、技术优势的负债并购,企业的命运将如何
国际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推动了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制度创新的和管理水平提升,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份额与垄断问题。跨国并购的原始动机就是拓展市场空间,寻找垄断优势,巩固与提高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直接投资建厂等投资方式相比,并购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将竞争对象纳入自己的势力,从而减少竞争对手,弱化市场上的竞争强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提高生产集中程度,改善产品结构,可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而带来垄断利润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是公司资产保护问题。国际并购往往以低于目标公司现值的价格收购,同时控制公司后又会停止使用原本在市场上享有盛名的商标,造成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流失。而通过目标公司自身发债和银行借款融资的并购方式,无疑将进一步提高资产流失风险。一旦公司倒闭,那被用于抵押的各种资产也将瞬间蒸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