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神贴”——马伯庸《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大红,民办博物馆的山寨藏品令读者大感“毁三观”。此后,国家文物局发国家文物局通知并未涉及真伪监管 专家呼吁省一级鉴定机构对藏品把关
布通知,称决定于今年7~8月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不过,记者通读通知全文发现并未有条文涉及到对民办博物馆藏品真伪的监管。“在建民办博物馆之前必须加一个环节,就是省一级鉴定机构对藏品的监管和把关。”业内专家称,“否则民办博物馆的乱象难以遏制。”
“博物馆达人”孙先生最近参观了广州周边某个民办博物馆后惊呼:“无论是青铜器、玉器还是官窑瓷器,全是‘巨无霸’,应有尽有,连舍利子都有,一下子把我镇住了。”与孙先生是旧识的馆长坦言道:“你们要来看就看,但别跟我谈真假。”
现象:
民办博物馆“山寨”林立
孙先生这一经验并非他仅有。7月7日,微博红人、作家马伯庸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文中所描述的他在河北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的“神奇之旅”,令网友大呼“毁三观”。
“这种现象行内见惯不怪。”行家曾波强在过去二十余年里参观过无数山寨的民办博物馆和“大藏家”的库藏,对“不知假藏假”和“知假藏假”都深感无奈。记者也曾参观过一座藏有无数“元代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的三线城市民办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表示,这些大东西的来历不可说,而当地民众对于这间“国宝”博物馆极为敬仰,未有任何质疑。
揭秘:
“山寨”馆靠什么发达?
孙先生告诉记者,“建立民办博物馆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却可能被钻了空子变成坏事。”
“山寨”民办博物馆为何要摆放那么多的山寨货?他们凭什么获利?北京某业内人士吴先生(化名)透露,各地对私人博物馆都有相关优惠政策,一些“聪明人”以可能不到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拿下土地,建起博物馆,取得当地的奖金,先收入一笔小钱,几年后转换这块土地的用途并出让,“获利空间”巨大。而在经营期间,这些“投资者”的赢利模式,一是收取门票,二是以博物馆和藏品的资产向银行借贷,三是以这些“藏品”为礼品“打通关系”,获得其他资源或机会。
曾经有一个民办博物馆的馆长,为承接一个大工程而用“馆藏品”为礼赠送给吴先生的朋友。礼物是一对官窑器,吴先生一看“开门假”(即无需经过考证,一眼看穿是假货的粗劣仿品)。“但是这个馆长却号称自己的藏品价值10亿元以上”,吴先生说,“这个馆长从跟行家买过货,藏品从何而来?”
私下售卖藏品并不是这些民办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所以他们只需要用最低的成本买到最多最划算的仿品就可以了。”吴先生告诉记者,高仿的一个“元青花”要几十万元,“都是拿到拍卖行拍数百万元的货。”
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这些“聪明人”或者化身为大藏家向博物馆捐赠藏品以博得美誉,或者开设拍卖行拍天价品。今年初,估价2亿元的《深山夜雨》(据称是米芾作品)现身纽约贞观的“中华瑰宝春季拍卖会”,被行家抨击拍品是赝品;而在此之前纽约贞观老板林辑光高调宣布将600余件“国宝级艺术珍品”捐赠给广东江门林辑光艺术博物馆的消息,被质疑为别有用心的策划。
质疑:
造假吹假为何不需付出代价?
曾波强强调,如果在建博物馆前,藏品经省一级鉴定部门的鉴定评估,不可能出现如冀宝斋博物馆这样的“奇葩”。事实上,几年前,曾有相关部门在审批某民办博物馆前征求过他的意见,他如实报告“全假”,此事就没有下文了。
而吴先生认为,“为了地方经济,博物馆甚至成了品牌,被地方政府保护起来了。”他告诉记者,珠海某位“大藏家”收藏了好几个“珐琅彩”,因为没有地方收藏,当地不但拨地还出钱装修,“河北那个山寨博物馆,也是当地政府给发了‘3A旅游景点’。”
“专家知假不出声,或者无法置喙,一个是利益共同体不容被破坏,二是造假吹假不需要付出代价。”曾波强反问,“媒体一直在曝假,但谁去处罚谁了?”他认为,专家造假、吹假的往往只是损害了自己的信誉:“没有具体的、经济上的处罚是没有效的。”
而国家文物局发布《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的通知》(简称“《通知》”),是否能遏制这些乱象呢?
记者对《通知》的全文和附件进行研究,发现内容主要在于如何规范民办博物馆的申办、管理、展览等,涉及藏品真假的是要求“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但未对鉴定者身份进行要求,也未规定要经过哪些机构的认可并提出任何处罚的办法。“也许这些措施只是一个开始,实质性作用还难说。”行家们表示,自己对此只抱着拭目以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