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新路径
记者:人们常说,农村金融服务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农村基础性、普惠金融服务尤甚。这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表现也很明显。
郭浩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主要表现在基础金融服务领域。相比城市里银行网点星罗密布,农村地区大多数行政村都没有银行网点。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民,即便简单的存取款,也要去乡镇甚至县城办理。要解决这一难题,对商业银行而言,以传统方式大规模布设物理网点来提升服务能力显然是不可行的,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
记者: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很大改变,对基础金融服务改善需求迫切,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农行如何应对?
郭浩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锁定“三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出台,“三农”投入持续加大,这对配套金融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金融形势在近年发展变化较大,农民对贷款以外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迫切,中央和监管部门对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实践中尽快探索出一条既能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又能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最佳路径。
去年以来,农行积极创新服务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金穗惠农通”工程。简而言之,就是农行将自身网络优势与新兴电子银行产品有机融合,通过向农民客户发放惠农卡,在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服务点,布放转账电话、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设备,开设流动金融服务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可以说该工程顺应了广大农民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的新期待。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听农民说,有了“惠农通”以后,取钱、缴费等都变得方便了,他们把“惠农通”叫做“身边的银行”。你怎么看“惠农通”的作用?
郭浩达: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的确是“金穗惠农通”工程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行通过“金穗惠农通”工程着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构建起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层面的金融服务网络,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农民家门口,就好像在乡村设立了“农民身边的银行”。“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农民不用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查询、转账、消费、缴费等金融服务。
事实上,“金穗惠农通”不仅满足了农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还有效推动了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资金,都可通过“金穗惠农通”高效、安全地直达农民手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利用和各类资源的流动,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了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农民现代金融意识的提升,从总体上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
记者:目前这项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
郭浩达:截至6月末,农行在县域农村地区(不包含县城)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58.2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16.8万台,向近亿农户发放了1.4亿张惠农卡,在1552个县开展新农保、新农合代理服务,并提供粮食直补、农村低保等1460项惠农政策金融业务代理。
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需各方合力
记者: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推行“金穗惠农通”工程,投入大、收益低,农行如何平衡这项工作的成本与收益?
郭浩达:为了把这项工程办好,农行不仅投放了大量电子机具和设备,还对农民在相关费用上实行优惠和让利。如对农民使用惠农卡,实施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卡片和交易明细折工本费,减半收取年费等政策。从2008年至2012年末,共减免惠农卡各项费用合计约69.4亿元。
如果单从经济上看,目前“金穗惠农通”工程的收益尚不能覆盖投入。但这项工程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大事实事,社会效益巨大。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将始终坚持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同时,我们将通过进一步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空间、发挥城乡联动优势、努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等措施来弥补“金穗惠农通”工程的投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记者:改善我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缺失状况,既需要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更需要建立各方协同的新机制吧。
郭浩达:广大农民对于基础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的确考验着金融机构的持续创新能力,农行今后将进一步强化产品、服务、渠道创新,满足服务“三农”需要。
改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缺失状况,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涉农机构等共同参与,协力解决农村“取现难”、“转账难”、“汇款难”、“结算难”等问题,携手建设好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