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企难借“洋毒奶”翻身--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中国乳企难借“洋毒奶”翻身

傅光云

2013年08月05日07: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相关视频】关注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毒”奶粉事件:超高温消毒的牛奶产品不受影响

中国乳企难借“洋毒奶”翻身(网络配

“国内的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问题也在恶化,不遏制污染加剧的状况,国内的奶业要想保证‘不出事’十分困难,又如何去与国外品牌竞争?”

一直标榜“绝色、安全”的洋奶粉也出“大事了”——日前,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被曝有3批浓缩乳清蛋白出现质量问题(含有肉毒杆菌的菌株,有可能造成食用者中毒),涉嫌被污染的产品总量为40吨。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陷入“毒奶粉”的漩涡中,包括娃哈哈、多美滋、以及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新西兰贸易部长Tim Groser称,中国已停止所有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奶粉进口。

中国暂停进口奶粉,无疑将对新西兰乳业产生重大打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增加了34.3%,占中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对于中国停止进口奶粉的举动,Tim Groser表示:“中国的决策在我看来是完全适当的。”

那么,中国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会否对中国乳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刺激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

目前,中国奶粉市场的现状,可用一句话来形容——洋品牌占据一二线市场,国内品牌走三四线市场,基本上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当今奶粉市场的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从三鹿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进口奶粉的“事业”蓬勃发展。根据AC尼尔森发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在很多一线城市,上述几大洋奶粉掌控了当地市场近70%-80%市场份额。另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中国奶粉进口量超过10倍,洋奶粉已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奶粉市场。在高度垄断中国奶粉市场的同时,洋奶粉在价格上也垄断获利。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表示,有证据表明,这些企业的产品从2008年以来涨价幅度达30%左右,涉嫌价格纵向垄断。

正是基于此,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奶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

可以说,在国内品牌栽倒的“毒奶粉”道路上,洋品牌趁虚而入,快速进入并强占了中国大部分市场,大量获利。那么,中国乳企能否“师夷长技以制夷”,效仿洋品牌,利用此次“毒奶粉”事件,重新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基本上没有可能。首先,新西兰的“毒奶粉”事件,目前证据显示,污染源是该国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而不是养殖场大面积受污染,是“偶然性”事件,不会改变新西兰奶粉质量的天然优势。这从光明、伊利等乳企纷纷在新西兰投资奶源建设就可以看出,国内乳企超越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暂停进口的时间,也应该不会长太。

其次,笔者也曾去内蒙古进行一些考察,发现国内的农场沙化现象依然严重,与此同时,国内的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问题也在恶化,不遏制污染加剧的状况,国内的奶业要想保证“不出事”十分困难,又如何去与国外品牌竞争?

此前,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这被称为史上最严格婴幼儿奶粉制度,以强化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为控制乳品质量,国家发改委在推动国内乳企并购重组,不可否认,国内的龙头乳品企业,如伊利、蒙牛等可借并购发展更加迅速,但国内的更多乳品企业,或许将因此投入外资乳企怀抱,这从国外乳业近期大力进军中国奶源市场的势头可窥一斑。并购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内乳企大量覆没,外资品牌又得到加强。

因此,短期内,国内乳企或从暂停进口奶粉中得到些微好处,但长远来看,国内乳业与国际乳业的争斗,更大困难还在后头。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责编:李海霞、聂丛笑)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