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大卖场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始关店的今天,百佳、永旺、华润万家的中小型超市业态却在大卖场的萧条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表面看,大卖场衰败的主因是核心商圈租金成倍上涨,但实际上这是一场业态革命,这预示着零售业发展趋势出现了新变化。
风向变了!
大店老矣?
从2010年至今,家乐福作为第一家叩开中国零售市场大门的外资零售企业,已在中国连关6店。
不久前,全球第三大零售商乐购上海镇宁店关闭。乐购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关店是因为该店与业主签署的租赁合同到期。据了解,乐购在10年前以每年52万元的租金租下这家3000平方米的店面,并一次性付清了10年的房租,但现在年租金已涨到174万元,涨幅超过两倍。最终,乐购选择将上海镇宁店关闭。
“可以说,以目前的租金水平,城市中心商圈已经没有大卖场位置,大卖场日后只能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世纪联华华北区副总经理、百联清城购物中心总经理何向阳表示。大卖场体量大,面积多在1-2万平方米左右,一旦租金提价一个百分点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幅度增加成本占比。
众所周知,大卖场主要由百货类商品、日常商品、新鲜食品三大类组成。其中百货面积最大,几乎占据50%的比例,所以对于百货来说,经受的影响和挑战最大。近年来,H &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兴起,淘宝、京东、1号店、苏宁等电商企业的风起云涌,让百货、3C、图书等市场份额大量流失。
“电商这两年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们夺走了线下实体店大量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大卖场;相较之下,对于中小超市、便利店的冲击并不是那么大。”北京凯博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焦玉文告诉记者。他强调,中小超市和便利店的生鲜和即食食物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所以这就成了电商无法很好伸手触及的一块领域。
小店逆袭
“大型超市的优势就在于‘规范式管理、一站式消费与超低价格’,而这些因素都是规模效应带来的结果,小超市很难拥有。”焦玉文士告诉记者,中小超市在面对大型超市的时候,应该扬长避短,避免“碰瓷”。
“中小超市在发展上不能盲目效仿或追赶,合适的、符合自身需求的才是最好的、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表示,门店的定位必须要精确。做竞争对手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也是中小超市的另一机遇。
“靠近社区、方便是最大优势。没有谁会为了一瓶酱油跑到大超市去买,太麻烦了。”焦玉文说,中小型超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现代零售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好服务,找准市场定位,培养出忠诚的顾客群体。这样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子,将超市经营好。
中国各地区的差异性比欧美要大许多,且食品有很强的区域性,这些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比如福建永辉在福州市场上经营生鲜的占比和盈利模式,连家乐福和沃尔玛这样全球数一数二的零售大佬也自叹不如。
“TASTE是高端超市,但并不是只销售贵价商品。”百佳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简力宏表示,这里2/3的商品与百佳正佳广场店相同,可乐的售价同样是2元。但TAST E的目标消费者不是所有消费者,而是一部分白领消费人群。简力宏还表示,“TASTE超市的面包种类达上百种,原材料口味多样,另外借助屈臣氏集团的采购背景,其进口商品种类齐全多样,而这些都是其他超市无法做到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此时的中小超市不妨试水社区便利店、精品超市、本土品牌超市等,避开与传统超市的同质化竞争。中小超市要明确自己的客户群,准确定位将是小超市发展的方向。小超市应该扬长避短,不应与大型超市去“硬拼”,应是互为补充。大型超市提供的是商品齐全、物美价廉的一站式服务,而小超市提供的是特色、便利的服务。在经营产品、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如专业店,应立足居民小区、利用网络和电话等销售手段、改变传统的“坐商”模式,引进“行商”的观念,送货上门、延长营业时间,并形成“自由连锁联盟”,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提供优质、特色的服务,运用灵活多样的决策和服务手段,与大卖场抗衡,展开突围。
扎根社区
“租金上涨让原本利润微薄的超市更无盈利,中小型超市越来越青睐于社区”,广东省流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认为,大型商超进军社区市场近几年来势头越来越猛,百佳、华润万家、永旺等等零售业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各大型社区,加快开设社区超市的步伐。相对于大卖场的成本投入过大,社区型超市因其投入的低成本性、形式的灵活可变性以及小区居民的针对性、密集性,为超市寻找到了合适的市场和目标消费人群,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社区出现了知名大超市开出的社区超市,在日益增长的数量背后,貌似反映出了这样一个趋势:以后社区超市将日益增多。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般大卖场食品生鲜的占比在20%-30%;但无论是百佳还是永旺的中小型超市中,食品占比基本在90%左右,商品种类可以达到15000个左右,而百货类占比仅在10%以下。从这一方面来说,现在的中小型超市更应该准确地称之为“食品超市”。
“实际上,现在零售业利润率最高的是7—11这样的连锁便利店,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型的小超市。”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运营成本日渐攀升,外资连锁商超在进行扩张时,不得不考虑缩小店面规模。
“国际零售连锁企业涉足便利店,可以依托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完备的管理流程,可能比内资超市更具竞争优势。”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两年来,类似于永旺、家乐福这样的大超市,都在纷纷涉足便利店业务,只是普及率还不够高,今后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以社区为中心,生鲜特色为主要特色定位,商品结构组成多以日常需求为主,服务居民的社区型定位,将会为超市赢得巨大的生存空间。”胡春才认为,“这将成为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趋势。”
时评:零售业的风向变了
沃尔玛、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日子越来越难过。当年凭借世界500强光环以低廉租金获取城市核心商圈的先发优势,随着租赁合同的陆续到期,正在逐渐褪色。
大卖场对成本控制要求非常高,在大部分国家,大卖场以分布在近郊和卫星城居民区为主,大家通常开车去一次买齐。所以在租金昂贵的都心地带,毛利比较高、走更高档路线的中小超市生存能力更强。大卖场,它付不起这个租金,业主更不愿意租给这个占面积大,合同时间长,收益却很少的家伙。
沃尔玛来自美国,可它至今没进入纽约。各大都会市中心你也见不到。
中国是一个例外。早年各城市招商引资,引进一个外国超市都是政绩,所以早期沃尔玛、家乐福都能以极低的租金(很多是头年免租)进入城市的黄金地段,譬如南京的新街口。而早年的地产开发商,受制于当时的消费力,也愿意用很低的租金找一个吸引人气的超市进来。
但是,随着发展,租金水涨船高。租金低,占用面积大的沃尔玛、家乐福这种大卖场业态也开始被一线城市的都心地带驱逐了,仔细想想,你还能在南京西路,淮海路,王府井,西单这些地方发现大卖场吗?更多地被毛利高、面积小的所谓“精品超市”如Ole,Citysuper取代了。最近各地都出现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在市中心的店铺,合同期满不被续约的状况。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那些曾经费尽心思招大卖场的业主开发商,已经发现大卖场并不能带来良好租金收益和有效消费人流(早上去家乐福抢特价青菜的奶奶大爷们会光顾其他店铺吗)了,所以最后业主就倾向于保留一个一两千平方米的超市,剩下8000平方米用来承租能力更高的各种商铺如服装等。
事实上,中国对大卖场的欢迎和无限制也是奇葩一朵。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对大卖场的限制都非常严格,以保护小店铺经营者的利益,所以在这两国家还是能看见很多食品店。笔者只能感叹国人太能拼了,以前笔者的住处6分钟步行路程就有家乐福,可小区楼下的小超市还是能做活——万恶大的卖场逼出来的超人商业精英啊!
表面看,大卖场衰败的主因是核心商圈租金成倍上涨,但实际上这是一场业态革命,这预示着零售业发展趋势出现了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