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教育部22日上午发布消息称,今年秋季开学将实施第一部全国性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今后学校将为新生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以学生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为确保唯一性,全国范围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技术变革支撑整合管理
之于教育事业,任何具体的工程推进,最终都应纳入到一个明确的宏观约束架构中来。而联网的学籍管理系统,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当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此类技术层面的改进,似乎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且也有观点指出,此举极可能导致隐私泄露——但期待一项技术革新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教育沉疴,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当公众期望教育格局向好,就理应对一切积极、细微的改变,抱持包容与耐心。统一学籍管理,不仅是“一人一号”那么单薄。它所践行的,还有职能部门培育教育领域健康生态的考量。在此之后,一系列新推的教育激励、扶持项目,才可减少耗损、更多生效……说到底,无论是布局信息联网监督机制,亦或是其他类似的基础性努力,都是可以撬动后续变革的。
核心词是“保障学生权益”
其一,需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信息的制度保障。究竟学校教师对自己如何评价,如何载入学籍中,是否客观?既然成为“档案”,学生没有理由不清楚自己学籍中的材料。因此,要给予学生一个密码,能够看到自己的“档案”;其二,需要给学生一个申诉的保障制度。如果学生发现学籍中记载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学生可以维权,以便能够得到修改,毕竟在现实中,教师和学校报复学生的事也并不罕见;其三,要防止学籍号信息被泄露。现在公民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很多,许多人为此受到无端的骚扰,如何保障学生的信息不被泄露,这不仅需要技术的保障,更需要责任的保障;其四,对于虚假载入信息的教师和学校,如果被查实,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其五,要有防止有学生拥有两个以上的学籍号的措施。身份证也是独一无二的,却出现一个人多张身份证、身份证号码重复等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本是职能部门的错,可最终却要让由公民来埋单,如果学籍号也出现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中考、高考,那谁来解决?其六,学生有了学籍号,如果跟随父母到外地就读,其读书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这个“终身学籍号”不是入学的通行证,像外来民工子弟随父母到城市就读,仍然要和其它条件挂钩,那这个“终身学籍号”还有多少功效?
不如严治教育权力
“一人一号”并非是规避高考移民、非法转学等舞弊现象的万能解药。一者,“一人一号”制度只是一种理想设计,只能防得了君子,未必防得了小人。在身份证号都完全不能保证“一人一号”、房姐房叔辈出的语境里,谁也无法保证,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不会出现一名拥有多个学籍号和多个学籍的“学籍哥”出现。二者,全国联网之举故然时髦时尚,但是,仅仅在学生学籍一个领域进行信息联网,而对户籍制度、社保、住房信息不进行联网,想必这两亿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只会变成“信息孤岛”。要想拿“孤岛”外的信息证明“孤岛”内的信息,可能会比登天还难。
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仍然是防范教育权力的腐败。这和一个人能拥有多张身份证是一样的道理。众所周知,我们户籍信息早已实现“一人一号”和全国联网,可还是会有人拥有多张身份证。而权力腐败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既然公安户籍部门可以被腐败打开制度漏洞给特权人士办理多张身份证,那么,教育权力也便存在为特权人士开绿灯的可能。特权人士的子女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学籍信息,也就见怪不怪。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学生终身一号”不外乎类同于一个现成的例子:身份证。它早已是“一人一号、终身使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手段并没有妨碍“房妹“、“房姐”们一人多户等各种户籍怪象的频发。况且,“终身学籍号”并非触及教育不公的根本。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来源:教育部)